政在为民|怎样把民生实事办得让老百姓满意?嘉兴再放大招……
学校食堂的饭菜热不热,味道好不好?充电桩的使用率高不高,布点是否合理?……这两天嘉兴气温很低,但牵头单位带着问题调研民生项目的热度一点也不减。“体验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民生项目真正的需求点,提前介入,完善建设方案和标准,避免出现以往所说的建设内容不匹配、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关口前移、抓早抓小”,这是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一环,如今也成了《嘉兴市人民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的一条明文规定。记者了解到,为了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保障民生实事真正办好办实办进老百姓心坎里,嘉兴于日前在全省出台了首个关于民生实事的《工作指南》。该《工作指南》既是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经验性成果,也是以问题为导向靶向发力的行动指南。
办得实不实?问题出发找“关键”
下班后,想去百姓健身房撸个铁,发现它也进入“下班”状态了;闲暇时,想去村里的博物馆走走看看,却被告知只对团队开放……在近两年民生实事的推进过程中,老百姓的满意率逐年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形式各异,实则都是运维跟不上。”市政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建轻管”问题在民生实事推进中比较普遍。
唯有直面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此,《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在民生实事的顶层设计中,要同步落实运维管理问题。具体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全力推进运维全覆盖,着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创造条件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三是创新运维模式,千方百计解决“可持续”的问题。
除运维问题外,点位设置的不合理也时有出现。如有些临时托育服务点入托率较低,因为它建在入托需求不大的区域;有些百姓健身房建在“老人区”,大型器械只能吃灰……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均在于为建而建,没有从实际需求出发。
针对个别地方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布点的问题,《工作指南》提出,在组织实施阶段,就要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充分考虑各区域之间的禀赋差异、实施条件等因素,合理分配建设任务,避免平均摊派;选取点位时,要突出群众便利,将点位设置在交通便捷、需求量大的区域,提升项目使用率;对推进中发现质量不过关、群众不认可的点位,该退出的及时退出。
质量高不高?精品工程来示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民生实事的期待也更高了。民生实事的实施不仅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多样化期待。可以说,民生实事已经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的新阶段,即如何高质量发展。
“究竟什么是高质量?以前,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现在必须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可以参考可以量化的依据。”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在民生实事推进过程中,通过政府现场督查、网上民意调查,最终确定了十大民生实事精品工程,这对带动整个民生实事高质量推进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而此次出台的《工作指南》,对“高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是要全面加强质量管控,认真办好每一件具体事项,严格对照建设标准,精心组织实施,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示范引领,对一些可参观、可体验的项目,“一点一策”深度谋划特色亮点,积极创新理念、方法和路径,着力在资源整合、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挖潜力、求突破,真正达到精品水准。此外,每半年组织开展精品点争创活动,鼓励引导各地各部门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提升项目质量。
效果好不好?群众全程可评判
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最终还是群众说了算。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嘉兴市“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成效群众满意率为97.5%,居全省第三位。尽管成效显著,但在民生实事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群众知晓率、参与率不够高等问题。明明小区对面就有开放的共享停车位,可小区人员浑然不知;农贸市场建设得可谓“高大上”,可周边一些群众全然不晓……如何提升群众的参与率?
《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民生实事的项目谋划、推进实施、建成使用等全过程中,广泛发动群众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建成后的使用体验感,但现在我们更注重群众的全程监督和参与。只有深度参与了、体验了,百姓才会真正从民生实事中提升获得感、收获幸福感。”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近几年,市政府围绕提高民生实事质量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尝试。此次《工作指南》的出台,更加完善了民生实事工作的流程,更加注重广泛倾听民意,更加强化了全流程监督、评价以及民生实事工作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它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展民生实事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增强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民生实事进一步办实办好办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