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海盐县

海盐企业逐“绿”而行动力澎湃

发布日期:2024-12-02 11:24 信息来源:海盐新闻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 高昱雯   见习记者 吴明玥

本报讯 企业逐“绿”而行,践行“双碳”战略,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题中要义。记者从海盐县经信局获悉,近日公布的《2024年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名单》上,海盐再添3家省级“优等生”,分别是七丰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协和首信钢业有限公司和浙江涵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至此,全县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达64家。

日前,记者走进七丰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应用于铁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各类紧固件映入眼帘。

“这里不少产品植入了绿色低碳设计理念。”该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陈燕芳拿起一枚螺栓向记者介绍,“产品轻量化设计上,一方面选择更优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改进工艺,由原来的热镦成型改成批量的冷镦成型,单件产品原材料使用减重15%到20%,产品表面处理也更环保。”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双碳”战略指引下,七丰精工在绿色化改造上不遗余力。

近三年,该公司投入2300余万元改进设备和工艺,提升“智”造能力的同时,整体设备能耗降低55.8%,产品生产效率提升114.3%。可再生资源利用方面,现有厂区已建成848.1KWP光伏屋顶项目,在建的新项目将再增加1000平方米光伏屋顶车棚;内部生产废水处理达标后90%进行回用,废气采用静电吸附和酸碱中和处置。七丰精工近三年单位增加综合能耗、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均逐年下降。

同七丰精工一样,逐“绿”而行,已成众多海盐企业的共识。专业从事精品高端薄钢板生产的浙江协和首信钢业有限公司,把1000亩的厂区打造成“美丽厂区”,内部道路两侧挺立着多年生的香樟树。

“对标绿色工厂,我们既要做到表面覆绿、鸟语花香,又要提升内部‘含绿量’,对设备更新迭代,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协和首信常务副总经理张飞介绍。比如退火炉这项改造,生产每吨钢从原来需要21立方米天然气降到17立方米左右,光用气成本一年可节省上千万元。

紧挨着生产车间的是企业的污水处理站和水泵房。厂区内的生产、生活污水全部在此集中处理。

“根据国家环保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污水处理设备,提升处置能力。”协和首信总经理助理陈大力介绍,比如这两年新增了加药池、沉淀池、循环池等区域,处理完的水COD等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部分水已实现内部循环使用,其余符合排放标准的水会排入附近管网,这些排水口每隔15分钟就会有一次在线检测,确保企业污水不往外排。”陈大力说。

浙江涵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力设备、电力测量仪器仪表及检测装置的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能源管理团队,负责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工作。近年来,企业狠抓节能改造,有效降低了能耗成本。2023年,涵普电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0143tce/万元(每万元消耗的标准煤当量),远低于嘉兴市行业能效标准,是其能效标准的5%(平均值0.294tce/万元)。

近年来,海盐着力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发挥绿色低碳工厂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绿色工厂”53家。

今年4月,《海盐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质提效实施方案(2024—2026年)》出台,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激活全县制造业“两化”改造澎湃动力。目标到2026年,实施220个“两化”改造项目,直接拉动技改投资50亿元以上,节约用能3万吨标煤以上;全县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2.0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覆盖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