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红十字会 > 工作动态 > 其他业务信息
索引号: jxhsz0001/2024-475042 发布机构: 市红十字会
发文日期: 2024-12-02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有效性:

致敬!87岁老教师走了!遗愿是当最后一次“老师”
发布日期:2024-12-02 14:57 信息来源:综合部 浏览次数:

“我爸只是去履新了,去当‘大学老师’了。”9月29日上午,在嘉兴海宁市黄湾镇闸口村一处民房内,60岁的崔小黎望着墙上父亲崔连生的照片,泪如泉涌。

9月26日晚10点多,崔小黎的父亲——87岁的退休教师崔连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按照崔连生的生前意愿,家属帮助这位老教师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将他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嘉兴大学医学院做医学研究。

在生命的尽头,崔连生回归到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为医学院的学生们,当最后一次“老师”。


这是他的“最后一堂课”

崔连生是黄湾镇大临村人,生于1938年7月1日。当年,他从平湖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曾在王店中学、旧仓村完全小学、海宁二中、黄湾中学等学校任教。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从教这些年,崔连生对学生很负责,不仅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也悉心照顾。崔小黎还记得,以前父亲的班里有一个成绩不错的孩子因为没钱选择辍学,父亲得知情况后,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孩子交学费,“我父亲说过,绝不能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

在教育战线上,崔连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耕耘了三十多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赞誉。“我父亲小学和初中都教过,主要教语文,上课很生动。”崔小黎说,“不论是学生,还是同事提起他,都是赞不绝口。”

这样的崔老师,也一直被学生们记在心里。即便退休了,不少学生仍和他保持联系,每逢过节都会上门看望,同学聚会都多次邀请他出席。

在崔连生家客厅的墙上,贴着很多张照片,都是他跟学生的合影。照片上的崔老师,在同学们面前,笑得很开心。

崔连生最大的爱好是下象棋,经常会研究棋谱,还喜欢找人去“过招”,乐此不疲。他有一个老友叫郁月兴,两人认识几十年,经常会在一起下棋。郁月兴在生前作出过一个伟大的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郁月兴与世长辞后,完成了自己捐献遗体的承诺。

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后,崔连生很是触动。那也是他再一次认真思考生死观: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在生命的尽头如何给社会作贡献?心中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了出来。

“人死后什么都不知道了,把遗体捐献了可以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崔连生在生前这样说道。他总觉得,人的一生,就跟下棋一样,总有一些抉择重若千钧。

人至老年,不讳言生死已是难得,选择将遗体捐献更显无私,袒露平凡中的伟大。“老头子做事说一不二,我们尊重他的决定,他就是这么一个愿意全身心付出的人。”妻子金桂芳说道,捐献志愿书上还有她作为妻子的签名。

2017年6月16日,崔连生来到海宁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的手续。“我支持遗体(组织)捐献,请尊重我的意愿。”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他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者。


他走了,却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去年4月,崔连生因为身体水肿,去医院检查,被查出罹患胆管细胞癌。老人原本就有冠心病,被诊断出癌症后,身体每况愈下。患病期间,他一直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但由于疾病、年龄等多种原因,生命之光越来越暗淡。今年8月,老人的身体进一步恶化,住进了医院。

“当知道自己的病无法医治后,他也很坦然。”崔小黎透露。不过,父亲心中仍记挂着遗体捐献一事,在清醒时再三叮嘱家人“一定要做到。” 他也曾提出过,当自己的病情进入危重期,不要做无谓的抢救去延长毫无价值的寿命,“避免无谓浪费国家医疗资源、让我顺其自然、平静、有尊严地离去,而且丧事一切从简。”

9月26日晚上10点多,崔连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生命定格在了87岁。然而,他对社会的爱,对学生的爱却依然在延续:他的遗体被送进嘉兴大学医学院的解剖楼里,成为“大体老师”,供医学研究和教学使用。

当走完捐献程序之后,所有人都感慨万分,特别是老人的家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事后,金桂芳偶尔会觉得,老伴的后事是否太过于简单了,有点对不起他,但是,仔细想想,“这是老头子的心愿,唯有尊重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在崔连生卧室的抽屉里,还保留着一本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30年的荣誉证书、一份有点泛黄的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这是这位老教师最后留下来的“财富”。

“我父亲说,自己30年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死后也要用自己的身体,给医学生上最后一课。作为老师,他终于如愿了。”崔小黎说完,再一次落泪。



来源:大潮网微信公众号


信息来源: 综合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