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家荡获评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12月3日,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共10席,嘉兴湘家荡在榜,是该榜单上嘉兴唯一代表。
镶嵌在嘉兴市城区东北部的湘家荡,是南湖的姊妹湖,以其丰饶秀美世代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前几十年快速发展中,作为河流蓄泄的枢纽节点的湘家荡,湖区水质曾长期为Ⅳ类水。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让这一湖水重归水清湖美、鸟欢鱼跃,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0年来,湘家荡区域奋力探索湖区水生态“治理密码”,持续接力不松劲,在久久为功的坚持中,实现水质由“脏→净→清→美”的“三连跳”。2022年以来,湖区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较2013年提升了两个类别。
如今,秀美的湘家荡环湖景区不仅引得本地居民踏歌而至,更成为长三角游客的“诗和远方”,以其生态价值为湘家荡科创湖区建设实力助攻。
20年持续接力
一湖碧水还复来
让我们将日历翻到2004年。这一年,湘家荡区域启动环湖区域搬迁安置,开展环湖清障退让,给当时饱受内外污染源“夹击”的湘家荡大大减负,也翻开了湖区水生态治理新的一页。
湘家荡区域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湘家荡湖泊面积约2000亩,周边水系密集,大受支流河道水质制约,湖区曾长期为Ⅳ类水,到2004年水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外源污染有来自城镇化建设、附近三店塘航道运输等因素影响,内源污染在于多年未清淤,底泥释放氮磷,导致湖区水质长期在Ⅳ类水附近波动。
为了这一湖水重归澄净,湘家荡区域美丽河湖建设“内外兼治”,在环湖区域搬迁安置的基础上,2015年实施“五水共治”新三年攻坚行动,2018年开展全域美丽河湖建设。
外源污染治理方面,划定生态缓冲带,严格湖区项目准入,将环湖绿地横向宽度拓展到60米至180米。同时,以生态修复清水工程等“六大工程”为牵引,全域推进水生态治理,累计投入3亿多元,完成3个生活小区、2个工业园区的“污水零直排”改造,全域累计整治河道52.3公里。
内源污染治理方面,持续进行湖区生态清淤疏浚,累计清淤133万平方米,提升湿地公园1055亩,建设“水下森林”1.3平方公里,连通水系7.1公里,建成碧水河道13.9公里。依托“水云监”数字化应用,湘家荡区域动态监管水域生态健康,形成“河湖一张网”。
持之以恒的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昔日暗沉浑浊的湖水,如同一张蓝绿渐变色卡,逐渐实现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喜人蜕变。Ⅳ类水变III类水,III类水变II类水,2022年以来,湘家荡生态水位保证率连年达到100%,湖区水体平均透明度稳定在1.0米以上,周边碧水河道总体透明度达到0.8米水平。
践行“三生融合”
生态价值加速转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美丽河湖为桥梁,湘家荡区域着力打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关节,激活生态价值的“链式反应”,推动湘家荡从颜值提升迈向价值跃升,不仅成为环境秀美的花园,也成为品质生活的乐土、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
水环境之美人类肉眼可见,水生动植物更有发言权。近年来,湘家荡湖区生物种类逐年增加,鸳鸯、天鹅、白鹭、水鸭等鸟类已形成固定种群,常年吸引“追鸟人”前来蹲守拍摄。在登榜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前,湘家荡还先后获得省级美丽河湖、浙江最美绿道、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区等重磅荣誉。
现在的湘家荡,其环湖景区一年四季都是热门休闲旅游地,经过多轮提升改造,景区呈现出更为精致的江南园林风韵,滨水空间开放共享,不断增长的“魅力值”直接拉动景区发展,酒店、咖啡店、游乐场、养老机构等业态日益丰盈,每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
生态价值的加速转换,在湘家荡科创湖区的建设中更有生动呈现。园林式的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融入湖滨景致。在南湖实验室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夏军眼中,湘家荡优美的环境和实验室科研环境都是吸引他留在这里的原因。随着“科创区+风景区”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该区域以秀美生态吸聚创新人才,成为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活跃地,已引进“新两院”等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敏华未来汽车智慧产业园等多个高端产业项目,集聚院士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16位、硕博人才超7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