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近百万嘉兴城乡居民撑起“保护伞”——
“养老本”背后的“破壁行动”
今年全国两会后,农村人脸上的笑意更盛了。养老金每月涨20元!
20元,是什么概念?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微不足道,但对掰着手指头过日子的农民来说却意义重大。
“每个月20元,一年增加240元,按照当前的物价,可以买80斤大米,2大桶食用油。”嘉兴市人力社保局养老工伤保险处处长韩晓华介绍,城乡居民养老金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每人每月能领取的金额才刚满200元。上调20元,相当于增幅10%,基本可以对标城镇职工养老金上调较快时期的比例了。
有人说,城乡差别大,主要在养老。
曾经的农民,60岁是人生的一道坎,习惯忙于劳作的他们,可能面临着“退休”难的困境,晚年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现在不一样了。干不动农活了,就跟城里人一样领个养老金,60岁就有福享啦!”曾任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民小组长的毛华良说。
老有所养,正不断填平城与乡的鸿沟。
“天价”红本本
这一改变,似乎就在一夕之间。
毛华良回忆,2007年10月的一天,时任星光村党总支书记的蒋连英突然敲响了自家的门,“毛组长,市里要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将我们村作为试点,你看,要不就从咱三组开始?”
此前,毛华良还在新闻里看到国家要搞养老金相关改革,没想到这“吃螃蟹”的重任就落到自己头上了。
“政策是好政策,只是一万多块钱对村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又是长期投资,他们会愿意吗?”与蒋连英研究完政策,毛华良犯了难。太多不了了之的农村商业保险早让大家失去了信心,听到“保险”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摆手,用他的话说,就是“听都不要听的”,这项工作不好做啊!
突破口就锁定在星光村蔚然成风的“户长会”上。
11月头,寒风瑟瑟、冬意渐浓。毛华良家,30多户家庭代表聚在一处“围炉”夜谈,有问题当面提,凡事商量着来。
“16周岁至60周岁的,每年交680元,交满15年;60周岁以上的一次性交10622元;60周岁开始拿养老金,每月发113元,最慢七八年就能回本,以后就靠国家养了。”昏暗的灯光下,蒋连英耐心地跟大家解释着这项新政,“放心,钱永远是你们的……”
每个人都仰着脖子听着,七嘴八舌、似懂非懂:
“蒋书记,我们肯定相信你的,就是真拿不出那么多钱。”
“万一投了,钱丢海里了咋整?”
“这增长机制,会不会是口头说说呢?”
……
村民们的问题,一个个都问到了蒋连英心里。
不久后,时任平湖市委书记孙贤龙来星光村调研,蒋连英把村民的顾虑集中反映,“定心丸”随之就来了:60周岁以上一次性交钱的,下个月就开始发放养老金;考虑到某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各个年龄段的缴费基数将调成3档;每年的增长机制有政府兜底……这些“回答”,在一次次“户长会”上传达,村民们开始蠢蠢欲动了。
当年65岁的曹友弟和老伴取了家里唯一的8000元银行存单,加上七七八八的散钱,凑了10622元;毛阿聪也加入了进来,他说:“我从企业退休,有养老金,这次给老婆买一份,这样我们老了都有养老金了,给孩子减轻点负担。”
关于城乡居保的“户长会”,三组开了不下20次。最后一次,66户家庭爽快地在全国首批发放的保单上签了字。点钞机“哗哗”地点着一张张百元大钞,村民们领着红本本(养老金领取证),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
一个也不能少
款项一次性交清后,曹友弟第二个月就走了2.5公里路,兴冲冲地来到村里的信用社取养老金。“钱真打来了!”曹友弟喜出望外。
政府对老百姓的诺言“兑了现”,实实在在握在手心的福利大大鼓舞了人心。不到1年,星光村就达到应参保数的80%。
当时村子甚至刮起了一阵参保的东风,流传着一句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要收就收养老金”。这是嘉兴其他同试点的地方望尘莫及的。
蒋连英和毛华良因此成了“明星”,还上了央视,来取经的人是络绎不绝。蒋连英这样分享经验:“突破口就是要解开老百姓心里的那个‘结’,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政府的一片真心。”
其间,最动人的莫过于一个原则:一个也不能少。
首先是特殊群体。村里那些低保户、困难家庭,拿不出这么多钱,怎么办?
蒋连英率先将目光聚焦到村企上来。彼时,“工业反哺农业”是很热的话题,而那时的星光村已有不少企业扎堆。入企宣传时,蒋连英带着村干部们多次和企业负责人就弱势群体参保问题来回沟通,得到了积极响应。本土企业兴发箱包有限公司一口气资助了村里10多个困难户顺利参保。
当然,光靠资助也不是个办法。后来,嘉兴出台政策,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及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体,特别设立5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缴费部分由当地财政按规定给予补贴。
明明受益的是农民,为何叫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一开始大力推广的参保对象是农民,但实施过程中,市里发现不少城镇居民未参与任何社会保险,就将这类人群也纳入了城乡居保体系中。”秀洲区城乡居保工作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徐晖,从事相关工作30余年,她清晰地记得,星光村是嘉兴城乡居保的农村试点,走得最早,推行力度也很大;而嘉兴市本级作为另一试点,更多关注到了城镇居民这一“特殊人群”。
整体统筹,涵盖城乡,应保尽保,重点在基层,点多、面广、线长。“如果把养老比作一个木桶,城乡居保就像在给木桶补短板。在此之前,嘉兴只有企事业单位职工、被征地农民等特定人群,才能参加社保。我们做过测算,这一政策能为近百万嘉兴城乡居民撑起‘保护伞’。”徐晖补充道。
到2021年,全民社保理念深入人心,嘉兴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26%,成为全国率先试水“全民社保”的城市,农民分享到了城市化成果,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星光”之火正燎原
嘉兴最初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标准定为450元,远高于全国新农保试点启动的100元最低缴费标准。不少老百姓对此并不理解。
那时候,作为工作人员的徐晖接到不少咨询电话,“有些火药味还蛮浓嘞!”徐晖说。
面对老百姓的困惑,徐晖都是用统一口径答复着:“坚持‘高缴费、高补贴’是嘉兴一以贯之的准则。”
随着时间推移,利好就显现出来了。
翻开曹友弟的养老金领取证第一页,113元的基准养老金赫然在目,以此为基数,5元、10元……短短17年,嘉兴基准养老金实现10连调,红本本里的金额一直在涨!
如今,曹友弟一年能拿7000多元养老金。“老了,农活干不动了,这养老钱就是保命钱,除非生病,不然是用不完的。”老人用最质朴的话语诉说着这笔钱的珍贵。当年倾尽家底掏出的1万多元钱,到政府账户里“滚了个雪球”,成了安享晚年的幸福保障。
“这其实也是嘉兴城乡居保政策‘亲民’的表现。”嘉兴市人力社保局养老工伤保险处处长韩晓华如是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是嘉兴农村居民收入较高,有实力承担;另一方面,高缴费带来的高补贴也是全国亮眼的,这是嘉兴提升群众参保积极性的有效做法。如今,嘉兴农民的养老金,最多的每月有1000多块钱,大大缩小了与职工养老金的差距。”
此外,韩晓华说,过去,嘉兴养老金的增长幅度没有统一标准,2022年起将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确定为基础养老金的增长比例,让广大农民也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拉近城乡差距。
让养老变“享老”,点滴养老服务也要见真章。
拿徐晖当年所在的部门来说,一共就5个人,每人每月基本上要面对6.5万服务对象,难免会有疏漏。她感慨:“如今可好了,互联网和大数据不仅让政务服务慢慢向基层延伸,镇(街道)也实现全域覆盖社保服务网点,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保,动动手指就能领养老金。”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城乡居保制度从地方走向全国,发展成载着全国参保人数将近6亿、实际领取待遇人员近2亿人的“巨轮”;而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嘉兴,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城乡居保参保人数从巅峰的96万余人下降至现在的60万余人。尽管如此,嘉兴人均养老待遇始终遥遥领先。
当年,从星光村迸发出的那缕城乡融合的社保“星火”,裹挟着共富的梦想,正燎原、正当时。
记者手记
象征“老有所养”的红本本,很多年轻人或许从未见过。时光流转中,它的载体已然迭代更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当记者看到85岁的曹友弟小心翼翼地将珍藏多年的红本本取出来时,它对老一辈农民的意义变得更为振聋发聩。
在广袤的农村,“土地养老”“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约定俗成。
为什么一度城市户口比农村户口香?根本原因就在于城里人可以享受养老、医疗等各类优厚保障,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却几乎没有社会化的养老保障。
红本本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局面,它定格了一次史无前例、开天辟地的改革;蹚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也稳稳地托起了农村老人的幸福晚年。正如曾任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的陈诗达所说,城乡居保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它让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能够享受改革的成果,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划时代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