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发现中国新记录物种
■全媒体记者 沈雨菲 通讯员 卢毅
本报讯 近日,海盐生物多样性监测传来重磅消息:在大型真菌的监测中,新发现一种中国新记录物种——大型真菌Marasmius ruforotula(暂无中文名)。该真菌于去年10月在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南北湖方家湾采集,经过多轮鉴定和查证,最终被定为中国新记录种。
新记录是指已知物种新的分布记录,即一种学名已知的生物在本国以前尚未记载,而现在发现了它的分布。此次新记录种学名Marasmius ruforotula,是担子菌亚门,层伞菌目,小皮伞科,小皮伞属(Marasmius)的一种真菌。该属包含多种小型至中型真菌,其特征是子实体通常较小,菌盖表面光滑或具皱褶,颜色多变,从白色到深褐色。
“部分小皮伞属真菌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但是也有毒品种存在,如果在野外碰到了这位新成员Marasmius ruforotula,在采集和食用时需谨慎对待。”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向记者介绍,小皮伞属真菌的菌柄往往较短,与菌盖相连,质地较脆。这些真菌多生长在林地、草地和腐木上,有的种类在潮湿的环境中更为常见。小皮伞属的一些种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作为分解者参与有机物的分解。
海盐是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重点试点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3年5月,海盐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协同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启动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截至2024年3月,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海盐新记录陆生高等植物43种、陆生脊椎动物25种、蝴蝶12种、鱼类6种、大型真菌48种。其中大型真菌监测成果尤为瞩目,48种县级新记录物种中包括了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1个浙江新记录种。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为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接下来,海盐将继续推进监测网络的建设工作,逐步建成集数据采集终端、远程传输系统、数据库及信息平台为一体的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监测平台,规范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加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挖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支撑力度,进一步摸清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为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提供生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