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桐乡市

博士硕士,扎堆进桐乡车间“织”布

发布日期:2024-04-24 09:42 信息来源: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马哲和他的研发团队。

一块布,不单单可以做成衣服。桐乡有家企业,生产的布能造汽车,连飞机机舱里都用到它。

这块能“地上跑、天上飞”的神奇布料,叫做电子级玻璃纤维布,是中国巨石的“明星产品”。

如果说巨石是全球玻纤龙头,那么其生产的电子布就是全球产销王者——9.5亿米的产能,占全球电子布市场份额的23%,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把这些布连起来,可绕地球整整24圈。

博士硕士

下车间“织”布

电子布是电子工业重要的基础材料。由于生产技术难度大、产品质量要求高,被视为纺织系列材料中的高精尖产品,广泛运用于电子通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

作为专业生产电子布的智能工厂,中国巨石四分厂得益于高度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车间里工人并不多。

但总有几个人的身影,始终徘徊其间。他们随身带着纸和笔,几乎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泡”在车间里,甚至还要追着产品生产工序“跑”。

他们是该厂产品研发部的研发人员,一共7个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0%以上,平均年龄只有30岁。他们的“队长”叫马哲,中国巨石电子玻纤中心产品研发部部长,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

这支年轻的研发队伍,专门提升电子布的关键技术指标。

现实版“极限挑战”

摆脱技术封锁

巨石可以生产的最细玻纤纱,单纤维直径仅为4.5微米,约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近年来,巨石电子布的产品种类持续细化,按厚薄程度来分,一平米的规格从24克到280克都有,品类齐全。

细致的产品,源自了不起的创新力。要知道,超薄、极薄的电子布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关键技术一直由日本、美国等玻纤纱生产企业掌握。

为了摆脱技术封锁,巨石开启现实版的“极限挑战”。马哲说,由于电子器件需要稳定持续的信号传输,这就对电子布提出了很高的性能要求。“我们要在恶劣的环境里,比如在超高温、超高压的极限条件下模拟,考察产品的性能表现,所以会做很多极限性、甚至破坏性的试验考察。”此外电子布性能评估周期往往较长,部分测试项目甚至超过1000个小时。

苛刻的测试条件,让项目攻坚变得异常困难。3年间,“马哲们”靠着不服输的劲头,最终通过改进工艺和配方,实现了产品在极限条件下的优异性能表现,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我们大客户的年订单量,直接提升了20%以上。”

这些年,马哲带领的团队,一步步提升电子布产品浸润性能、耐热性能、耐离子迁移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不仅开拓了汽车专用电子布市场,研发的电子布核心国产化化工原料,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两年连拿大奖

“布”局全球的动能

一块电子布,科技浓度着实不低。连续两年,马哲主持的重大创新项目,荣获巨石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大奖、技术创新奖。份量相当于是企业里的创新“奥斯卡”。其中一项,解决了数年的技术壁垒,另一项则填补了企业高端汽车产品用电子布的空白。

除了把知识、技术与实际生产紧密融合,马哲的团队还高度关联客户的需求。马哲经常会发起视频会议,视频里,有供应商,也有订单客户,三方通过视频形式,沟通国产化产业链合作项目推进情况。

“这种三方合作的模式,是我们近两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目的就是解决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难题。”马哲介绍,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协作,能更高效地推进项目的落地与高效开展。

而一块布传递的创新力,还在于“兵团式作战”。这支7人团队,有集体行动,也有小组化行动。在这里,每人都会自主申报创新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能独立、自由地开展研发工作。

在巨石,还有很多位“马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提升含“新”量,构建起了一支强劲有力的人才队伍,持续助力企业“布”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