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政府动态

《解放日报》昨天头版刊登市委书记陈伟专访——
把区位优势淋漓尽致发挥出来

发布日期:2024-05-23 07:50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解放日报记者 任俊锰 陈抒怡

“我们分别从上海、杭州过来,到嘉兴最快都只需20多分钟,非常方便。”对于记者的这一观察,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自然深有体会:“确实,嘉兴身处上海与杭州两大都市圈中间,区位比较特殊,也比较优越。”

话锋一转,陈伟指出,嘉兴要把这种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显得尤为关键。重点是要打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组合拳,通过提升城市能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公共服务等,锻造“一技之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嘉兴紧邻上海,可谓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赋予嘉兴当好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的重大使命。2017年,嘉兴获批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推动沪嘉合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果。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第二个“五年”,陈伟表示,嘉兴将继续发挥背靠上海、面朝大海的优势,全力谱写“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共推一体化”的新篇章。

机场是未来发展“引爆点”“金翅膀”

记者:近年来,嘉兴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有明确的路线图吗?

陈伟:2022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新定位新使命,指引嘉兴加快实现由“立足全省域”向“放眼长三角”跃升,由“承接溢出效应”向“主动对外辐射”变革,由“服务配套”向“区域战略中心”重塑,把嘉兴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嘉兴将重点抓好交通强市、智造创新强市、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高水平城乡融合四大关键支撑,其中交通是动脉,也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目前,嘉兴正加快形成城际、市域、市区3个“半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中心区“1小时通勤圈”,成为长三角重要枢纽中心。去年,嘉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12亿元,增长64.6%、列浙江省第二,创历史之最。去年初,我们提出5年累计综合交通投资超2000亿元,如此才能真正把嘉兴区位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全力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

其中,嘉兴正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嘉兴”,目前上海方向3条、杭州方向3条、市域内3条的“3+3+3”市域铁路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同时通苏嘉甬高铁、杭州萧山机场接线工程等高铁正加快推进,嘉兴枢纽呼之欲出;海河联运枢纽方面,嘉兴拥有前海后河独特优势,嘉兴港是上海港的重要合作港,同时正改造内河千吨级航道,提升海河联运能力;在航空物流枢纽方面,嘉兴正全速推进嘉兴南湖机场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记者:主打货运的嘉兴机场,未来将如何与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等合作分工,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陈伟:在嘉兴的发展蓝图中,机场是未来发展的“引爆点”“金翅膀”。相关数据显示,以嘉兴为圆点,2小时航程可覆盖占据中国九成GDP的区域,3小时航程能覆盖全球12亿人口,航空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且商务成本优势突出。目前,嘉兴南湖机场跑道已具雏形,目标是2025年建成投运,到2035年旅客吞吐量达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23万吨。

嘉兴南湖机场有自己的特色——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长三角制造业密集,航空运输需求很大,尤其是体积较小、时效要求高的高附加值产品更加适合空运,比如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品,未来机场将变成“磁场”,为周边区域提供一个联通国内、链接全球的便捷窗口、通道,赋能助推更多产业发展,同时引入更多高端海鲜水产、水果等全球好物,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多年来嘉兴坚持“接轨上海”,您对于沪嘉合作还有哪些新期待?

陈伟:接轨上海,嘉兴收获颇丰。一是沪乍杭、嘉兴至枫南线等10个项目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开通上海往返嘉兴的19条毗邻公交线路,让更多跨省通勤族变“双城”为“同城”;二是嘉兴深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建设,深化与上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协作;三是实现与上海创新券互认互通,目前上海有1600多家创新机构可为嘉兴提供3700余项服务;四是共同推进长三角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嘉兴全市165家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139家有住院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长三角门诊和住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同时与112位专家达成“名医到嘉”合作意向,让嘉兴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前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我们编制了相关方案,梳理了一批沪嘉合作内容,接下来将在多个方面深化沟通合作,贡献一体化发展合力。

迈入“万亿”底气是新质生产力

记者:全力打造“中心城市”的嘉兴,2027年还要迈入万亿城市,底气何在?

陈伟:目前嘉兴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对此目标很有信心。其中,新质生产力是嘉兴最大的底气。制造业一直是嘉兴最厚实的家底,目前嘉兴规上工业总产值1.46万亿元、居浙江第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152家、居全国地级市第五,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立足稳固基础,近年来嘉兴加快打造智造创新强市,发挥嘉兴制造业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叠加的“乘数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基于此,如今的嘉兴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智能光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核医药、柔性电子、氢能等未来产业。

向外借智、协同创新,是嘉兴积极参与一体化的红利释放。嘉兴积极推动建设G60科创走廊,近年来又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建设,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融合。嘉兴除在上海布局嘉善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域外孵化器外,还在示范区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此外,嘉兴还与上海等城市联合获批建设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2023年,嘉兴全社会R&D投入强度预计达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9%。

嘉兴经济发展活水,源源不断。今年,嘉兴新年第一会聚焦“招商”二字,提出抓发展必须抓招商,大发展就要大招商。一季度签约落地项目成效显著。招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营商。目前,嘉兴正打造以“浙里最‘嘉’”为品牌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去年营商环境全国地级市前10,并多年位居营商环境无感监测全省前三,对企业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

从“散装的城市”到“大嘉兴”

记者:近年来“大嘉兴”正呼之欲出,您刚才也说到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

陈伟:嘉兴是典型的平原城市,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接沪连杭”,各个下辖县市区实力很强,有网友戏称嘉兴是一座“散装的城市”。与此同时,嘉兴城乡融合水平比较高,城市、农村环境都很好,距离又不远,这就要讲到嘉兴发展的另一大亮点——共同富裕。数据显示,嘉兴农民收入连续20年保持浙江省第一,城乡收入比1.53∶1,是浙江乃至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在“大嘉兴”建设蓝图里,嘉兴将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和美乡村”的良好发展态势。

“大嘉兴”建设,不只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为更好地参与区域合作,“散装”没有优势,“一体”才有未来。为此,嘉兴将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着眼长三角,要自觉将嘉兴置于长三角城市群、上海都市圈等国家重大区域布局中来考量、来谋划、来建设;聚合大嘉兴,是把整个嘉兴作为一盘“大棋”来下,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放大整体优势;建强主城区,要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集聚力、综合承载力、市域向心力,加快“中心崛起”。

记者:前不久嘉兴举办了金庸先生诞辰百年系列活动,对于打好文化牌,嘉兴目前有怎样的计划?

陈伟:金庸先生比较有流量,很多金庸迷到嘉兴打卡。其实,像金庸一样的名人,嘉兴还有很多,嘉兴既有革命文化,又有运河文化,旅游内容也多,多年来嘉兴旅游发展态势很好。

旅游既是产业,也是城市美誉度的体现,更是挖掘并发扬历史文化内涵的过程。嘉兴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定位之一便是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如今在文旅商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方面,嘉兴将以乌镇、西塘、濮院等18个古镇为重点,将其串珠成链,整合古镇资源,形成相互引流,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