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海盐县

武原街道文昌社区以文“话”未来

发布日期:2024-05-24 08:30 信息来源:海盐新闻 浏览次数:

■撰文 安玉 张婷

这里,160余年的楸树,带着岁月的年轮屹立在人来人往的街边一角;这里,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绮园,历经岁月沉淀,仍以最美之姿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千年古寺——天宁寺,斗转星移间俯瞰世间繁荣……这里有历史、有故事、更有文化,这里就是海盐县武原街道文昌社区。

1716510511496.png

文昌社区因文昌路、文昌桥得名,更因文化而昌盛。今年以来,在历史延续与文脉传承中,该社区努力找准特色定位,筑起文化阵地,让基层文化建设赋予社区发展新动能。

以城市提升为主导

串点连线成面打造文化核心区域

文昌社区位于武原街道城中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一直以来都是海盐的文化繁荣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更有饱含人文情怀的历史文化建筑。位于文昌社区的杨家弄,在狭长古老的街巷内,留下诸多文化名人的足迹。

杨家弄84号为海盐大户汪念仁祖宅,修建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四代汪氏子孙在此居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家余华曾居住在杨家弄84号。他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之后写出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跻身中国乃至国际文坛。原西泠印社社员、擅长画鱼与篆刻的任小田世居于杨家弄9号。杨家弄正是由于汪氏家族、余华、任小田等名家的存在,才显出浓郁的人文色彩。

眼下,在保护、开发杨家弄9号、84号等历史文化建筑的基础上,文昌社区着重挖掘并讲好汪氏家族、任小田、余华等从杨家弄走出的名家故事,并与即将建成的海盐县非遗馆、海盐县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形成“杨家弄文化新场域”。

同时将海盐县博物馆、张元济图书馆、张乐平纪念馆、绮园、天宁寺等现有文化点位有机串联,串点连线成面,并与以绮园商业街为核心的慢生活文化区产生双核联动效应,打造文昌社区文旅热点。

以文化名人为抓手

为场域注入源源不断文化活力

“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上,看着外面的景色。我们住的胡同底,其实就是乡间了。我们长时间看着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这是作家余华在《最初的岁月》中描写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的胡同就是杨家弄,而童年的余华和哥哥扑着的窗口就在杨家弄84号。

现在,杨家弄84号作为海盐县文物保护点继续存在着。2024年,文昌社区文化特派员周伟达以“余华,从杨家弄出发”为题开启文昌社区2024年首场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周伟达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余华见面及交流的经历,结合《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余华作品,讲述余华在海盐、在杨家弄的成长和生活经历,诠释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余华。

2023年,周伟达受聘成为文昌社区文化特派员,指导文昌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作为浙江师范大学余华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他的加入,为在新时代延续杨家弄的“文化”烟火气提供文化支撑。

“除了文化特派员,辖区各场馆的工作人员、原居住在杨家弄55号的画家黄炳虹等文化人才,也都是我们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敢用、愿用、会用、善用文化人才,以人才为纽带延续文脉。”文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顾伟说。

以文化惠民为核心

营造全民参与文化氛围

只有将文化融入到居民生活中,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文昌社区积极培养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意识,让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从社区活动参与者变为“服务者”。

近年来,文昌社区依托社区党建品牌创建,结合“万名学生假日进社区(村)”实践活动,打造青少年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综合社区文化特色和青少年特点,培育社区青少年志愿者队伍,青少年在不同的志愿服务岗位上,散发着自己的点点星光。

“文明小助手”,他们活跃在绮园商业街、居民小区内,捡拾烟头、垃圾,用自己的行动为海盐这座城市的整洁贡献力量,为老年人送尺糕,敬老爱老,为城市增添一份温暖;“公益小画家”,孩子们通过手中画笔,以”三毛”漫画形象为题材创作清廉团扇、设计书签、绘制三毛学法等。2023年,在张乐平纪念馆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画展,3972人次观看了画展;“小小讲解员”,通过张乐平纪念馆、海盐博物馆的培育指导,孩子们面向居民、游客开展义务讲解,传播海盐历史文化,使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对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发展城市文化,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守望城市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顾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