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海盐县

通元非遗赋彩新时代乡村画卷

发布日期:2024-06-21 10:18 信息来源:海盐新闻 浏览次数:

■撰文 张博(实习) 吕丽静

通元,博古通今,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非遗资源突出,拥有国家、省、市、县、镇各级非遗项目27项,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6名,其中省级3名、市级6名、县级7名,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县第一。近年来,海盐县通元镇在非遗保护工作上稳步发展,在强化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同时,还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元正向着打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非遗赋彩的“金名片”和打造最具幸福感、获得感的田园小镇不断蝶变。

1718936166680.png

聚焦阵地建设

营造更浓厚的非遗传承环境

“这些都是本地流传的花篮灶,过去传统的造型有五福临门、鱼跃龙门等,现如今的造型上相较过去又有了很多创新内容。”近日,笔者走进位于通元镇丰义村的江南灶画体验馆,嘉兴灶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生波正耐心地向游客介绍灶画的历史和特点。

“凡有炊烟处,皆得食之灶。”作为藏在炊烟里的民间艺术,灶头画早已是通元民俗文化的瑰宝,融入进了通元镇的每一处角落。除了丰义的江南灶画体验馆,在通元镇育才村文化礼堂、丰义村姜家宴农庄、费家浜、丰义茶园等地都设立了灶头画展示点,让来往的游客随处都能感受到灶头画的魅力。

除了灶头画,剪纸艺术也是通元非遗的一张“金字招牌”。在通元镇石泉小学,非遗剪纸传承人、石泉小学教师施杏凤每天都会给各个年级的孩子们上纸艺课,从最初的兴趣拓展课程到如今的“田园纸艺”特色品牌,已有近30年的时间。

据悉,从2014年开始,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剪纸艺术,通元镇组建了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开始推广“田园纸艺”特色品牌,2016年,通元镇石泉小学改建了校园纸艺博物馆;2021年,通元镇扩建打造了500平米的镇北村纸艺展览馆。“今年6月21日,‘田园纸艺’非遗名师工作室也将正式挂牌成立,届时通元剪纸就又多了一个打卡点。”施杏凤说。

三尺灶台上生出袅袅炊烟,一纸窗花前升起氤氲水汽。近年来,通元镇规划建造了通元印记馆、米酒酿制技艺展示体验馆、非遗名师工作室等非遗场馆,并对农村文化礼堂主题特色馆、纸艺展览馆进行了全面升级,在全镇域内播散非遗传承的种子同时,不断为这些非遗项目搭建展示展演的平台,以点带面,有形推广,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非遗传承环境。

聚焦文化体验

打造更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不久前,灶头生花——嘉兴市青少年美术创意大赛决赛在海盐通元镇丰义村举行,在丰义村文化礼堂内,学生们在白色的灶壁上勾勒线条、描绘色彩,通过自己的技艺展开了一场文化和创意的比拼。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通元镇第一次举行灶头画比赛了。2018年,通元镇就在全县召集灶头画爱好者举办了灶头画绘画大赛,受到了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非遗相关的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和民俗,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参与到非遗传承的活动中来。”通元镇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任名说。据悉,通元镇已经连续五年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节,以非遗文化为主要元素,通过开展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专场文艺演出、非遗项目比赛等活动,进行主题式传承与传播,将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在年轻一辈中发扬与传承,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据统计,每场活动均有上千人参与。

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通元镇凭借自然村落的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积极探索“研学体验”活动形式,将研学教育体验同非遗技艺融合在一起,依托非遗名师工作室的研学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的机会。据统计,2023年,通元镇研学课堂共开展了50余次非遗教学,有500多位小朋友感受并了解到通元非遗。通过“学+做”的模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通元镇还积极创编非遗类文艺节目,将米酒酿制技艺、灶头画等非遗项目搬上舞台,创编的非遗舞蹈《米酒飘香》《灶画梦》在县非遗展评比赛中获得金奖,并参加了市原创舞蹈大赛;以通元剪纸为主题创作的舞蹈《咔嚓咔嚓》获得2024海盐县非遗精品节目展评金奖;编排的歌伴舞《丰山溢水的村庄》在2023年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音乐节中荣获银奖,表演不仅将灶头画和茶叶文化搬上了舞台,嘉兴灶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生波老师也参演其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美妙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