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38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05 10:52 信息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施雪良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领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嘉兴河网生态治理,不断提升河网综合效益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并结合与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嘉兴河网基本情况
       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湖众多,纵横交错,河网水系发达。根据最新《嘉兴市水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2023年, 全市水城面积(含钱塘江) 534. 99  km²,水面率12.67%,不含钱塘江的水城面积360. 81  km²,水面率8.92%。河道共有15252条(段),长度12295km, 水城面积464. 89  km²;湖泊共有73座湖泊(跨县的重名湖泊算1座),水域面积53.82  km²; 其他水域主要为小规模荡、漾、塘,共有7162座,水域面积16.28  km²。
       二、近几年河网生态治理所做主要工作
      (一)以全域河网水系重构为依托,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提升行洪排涝能力并改善水环境,重点打造并构建行洪航运网和清水生态网
      2021年,《嘉兴市全域水系重构规划(2021-2035年)》经八届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2023年11月底,《嘉兴市全域水系重构实施方案( 2021-2035年)》经征询多部门意见后由我局印发实施。重点结合“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建设,以城防、圩区工程为基础,推进实施水系连通和中小流城治理等河网防洪保安和生态化治理工程。编制完成的《扩大杭嘉湖南排新通道工程实施方案》与太湖局牵头编制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2020-2035)》充分衔接,将扩大杭嘉湖南排新通道工程、杭嘉湖南排骨干河道能力提升工程、京杭运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平原圩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等四大类工程列入流城防洪规划骨干防洪排涝工程。根据规划和方案要求,完成南台头闸、长山闸、盐官枢纽及上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总投资3.13亿元;完成嘉兴市的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兴部分)和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即“两大工程”),总投资约81亿元,其中河道整治工程河道长度约178公里,新增长山河泵站、南台头泵站等两座泵站,新增设计排水流量300m3/s.至此,我市南排工程闸排总设计流量已达 2794. 3m3/s,泵排总设计流量520m3/s,以上工程全面建成运行后,为嘉兴市、杭嘉湖东部平原的防洪减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促进了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体流动,改善了流域和杭嘉湖东部平原水环境。
       (二)科学有序开展河湖清淤轮疏,清理河湖基底,提升河网生态本色
       为加强平原河网回淤状况研究,科学建立嘉兴地区河网长效轮疏机制,我局早在2011年就编制了《嘉兴市本级河道回淤监测方案》,并根据监测方案,完成了《嘉兴市本级河道回淤状况监测与研究成果报告》。按照不同类型河道回淤速率,得出一般航道7-8年轮疏一次;城区、集镇和农村河岸护坡有防护措施的河段5-6年轮疏一次,无防护措施的河段3-4年轮疏-次;航道支浜内河1-2年需轮疏一次的结论。
       “十一五”期间,按照市政府部署,我市全面完成一轮城乡河道清淤治理并探索编制完成全市河湖轮疏方案。“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我市结合五水共治“清三河”治理、河湖“剿 劣五类”行动又完成第二轮河湖轮疏治理。“十四五” 期间,我市将结合“碧水行动”方案,计划清淤2000万方。截至2023年,已完成1681万方,完成投资4.24亿元.通过十几年的清淤轮疏工作,我市的河网行洪排涝与调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农业提水灌溉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内外河口通航能力得到了较好保证,水生态、水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
      (三)高质量发展河湖生态治理事业,做好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总结生态治理经验,与时俱进,研究出合科学有效的生态治理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技术是水利部门在生态治河方面经多年摸索总结出的一项河流治理综合技术。该技术打破传统水利工程做法,运用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实现河流的综合整治,以合适的植物代替建筑材料,固土护坡、净水降污,达到既减少水土流失,又改善河流生态的目的。生态治理技术的使用,在实现常规护坡作用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了工程投资,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推广意义。
       早在“十二五”初期,我市就结合实际进行了研究探索,嘉善县“十里水乡”,海宁市“辛江塘”当时被水利部确立为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推广项目。近几年,结合五水共治、海绵城市建设、 新农村建设等共治也涌现出批精品项目, 如市本级“河长制”河道清淤及生态修复项目、嘉兴市市区二环内河道生态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示范区外)项目等,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结合嘉兴市河道实际,汲取部、省级相关规范、有关专家著作以及以往经验教训,我局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制了《嘉兴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试行)》并印发。之后,为进一步形成合力治水、水岸同治的良好局面,我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嘉兴市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技术导则》。
       2.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质量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自2012年以来,在我市水环境质量治理取得长足成效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市域“美丽河湖”建设,统一编制了《嘉兴市美河湖建设方案(2018 -2022年)》,巩固治水成果,绘制“一张蓝图”,全面部署新一轮治水“靓化”工作。为有序推进项目创建,每年我局与市治水办(河长办)联合下达创建任务指标并印发《嘉兴市“美丽河湖”创建评价标准》等相关验收考核办法,不定时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服务与指导,不断提升“美丽河湖”建设标准与品质。截至2023年,我市已创建成功省、市级美丽河湖287条(个),其中:省级52条、市级235条。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城镇等建设,不断推进水美乡镇连片建设,全市已成功建设和打造水美乡镇41个,水美乡村20个。如新时期河湖综合治理的样板秀洲区秀湖、杭嘉湖平原地区湖荡生态湿地典范嘉善县南祥符荡、传统江南水乡田园的原真风貌平湖市杉青港水系、水利景区范本海盐县澉六河-西环城河、 “水环境蝶变跃升跨越式提升典范”南湖区新丰镇、“共同富裕特色村落群, 桃源渔歌.最美香湖风景线”嘉善县姚庄镇、“传统江南水乡田园的原真风貌”平湖市新仓镇(杉青港水系)、“党建引领 四共四筹”海宁市博儒桥村、“全国乡村振兴最美村镇”嘉善县洪溪村、“中国棒球第一村”平湖市徐家埭村等,这些美丽河湖、水美乡镇、水美乡村等都在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等不同方面别具特色。
       3.坚持“统规划、水岸同治、防洪保安、兼顾生态、融合文化”原则,全面实施中小河流治理
       中小河流治理是我市河湖治理的重要平台,除流域骨干河道不纳入整治外,有规模的河道都纳入了中小河流治理并可得到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全市已累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2000余公里,完成投资近40亿。“十四五”期间,按照《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我市将计划治理中小河流近400公里,2021-2023年,我市共计已完成280公里。同时,全力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以大运河流域 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高位推进水文化建设。2023年, 完成编制出版嘉兴重要水文化遗产集萃《浙水遗韵水印嘉兴》,深入推进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各级水利工程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各级水利工程结合自身特色,举办了“内汾湖踏白船赛”等水文化民俗活动,全市水文化展馆、水情教育基地积极策划各类型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推动水文化进校园和第二课堂进场馆,增强水文化宣传辐射力,全面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度和获得感,让水工程即成为保护嘉兴发展的“钢铁长城”,又成为人民休闲娱乐的美丽风光。
       4.循序探索河湖健康生态体系,开展河(湖)健康及水生态健康评价,开展“碧水”嘉兴行动,创建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
       身体到一定时候需要“体检”,河湖也有必要开展生态健康评价。自2021年开始,我省结合“河湖长制”年度考核,组织开展了河湖生态健康评价工作,统导则,循序落实任务推进。至2023年底,已完成嘉善塘南湖区段、秀洲区新塍塘(含北支)、海盐县澉六河-西环城河连片水系等60余条(个)重要河湖的健康评价工作,等级均为“健康"以上。同时,市委、市政府印发 《夯实生态绿色基底建设碧水嘉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 按照“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 的总体要求,在重点水城实施碧水河道建设,以提升水体透明度、建设水下森林为抓手,系统推进“五水共治”。2021-2023 年全市累计建设碧水河道1000余公里,建设生态缓冲带85公里,碧水河道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增加了老百姓获得感。2023年4月,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印发了《嘉兴市建设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5月高规格召开了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动员大会,部署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的建设工作。谋划4大类共计56个重点工程,涉及总投资205亿元. 2023年已完 成投资76.5亿,6个工程已完成建设,35 个建设中,15 个处于前期准备中。
        5.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大力开展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做好美丽河湖全面向幸福河湖建设转变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幸福河”成为未来河湖治理的主要方向。2020年3月,我省启动部署了“幸福河”现状调查和方案编制工作,着力推动“美丽河湖"建设向“幸福河”迭代升级。经过两年的省、市、县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精心部署和共同努力,至2022年底,我市五县二区县级全域幸福河湖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进行了修订批复。
        与此同时,为打下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良好基础,按照省厅要求,我市积极开展试点县建设。2021年,我市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先后被列为浙江省幸福河湖建设示范县(试点县),建设期为两年。目前,各地均已完成实施方案建设任务,并获得省级验收评估优秀。
       2023年是全城建设幸福河湖行动启动之年,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城建设幸福河湖工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部署推进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市委书记、市长签署2023年第1号总河长令《关于深化河湖长制推进全城幸福河湖建设的通知》、2023年第2号总河长令《嘉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 -2027)》,对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根据通知要求,市河长办印发了《嘉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年度工作要点》,进一步推动落实“一县一规划”。继续创建省级水美乡镇12个、省、市级美丽河湖34条(省级9条、市级25条),打造城乡亲 水节点34个,建成“15 分钟亲水圈”36个、“水下森林”35.7公里、滨水绿道60公里,其中“环浙步道”嘉兴段,将南湖革命纪念馆、湘家荡、梅花洲、秀洲穆湖森林公园、嘉善西塘古镇、平湖东湖公园、海盐南北湖、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桐乡凤凰湖等景点串联贯通、整合利用。举办滨水活动、赛事26场(次),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效益转化。高质量完成省民生实事项目,全年开工建设海塘10.01公里,更新改造灌溉设施199座、完成率达到125%。健全大运河嘉兴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修订《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涉建项目管理细则》,推动全市12处水利遗产列入省级遗产名录,34处水工遗产完成立碑保护,8个水利工程列入全省开放共享试点名单,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网 红打卡点。去年10月, 经省水利厅层层遴选,我市海宁市被确定为全省2024年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将以“两带两轴百脉,一心两核四片”的全城幸福河湖总体布局,以母亲河洛溪河和钱塘江为引领,结合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融合水利、建设、交通、环保,农业、文旅等多个项目,计划用两年5亿多元,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样板典范。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我市将在以往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积极践行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在确保河湖防洪安全和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城乡周边生态和环境风貌,积极发掘和融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创建亲水文化带,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文化体验馆、博物馆、陈列馆等。以水为纽带,以河湖为载体,“带”出共同富裕新路子,将水系周边营造成区域内高热度旅游观光区,积极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就业,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乐业。从提升河湖本身功能及环境,向百姓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进行方向转变,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环境。
       (一)充分融合《嘉兴市全域水系重构规划( 2021-2035年)》,继续打造和构建“防洪航运网”和“清水生态网”。主要是以扩大南排工程建设、全域县级幸福河湖建设、“生态碧水”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治水与景观河流治理建设,继续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江南水乡美景。加快实施扩大杭 嘉湖南排后续东部通道工程(麻泾港枢纽工程)增强南排能力; 继续推进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和“碧水三绕”建设,特别是推动九水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建设,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标志性工程,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二)不断探索河流生态治理新技术、新方法,逐步构建具有嘉兴特点的河湖生态治理体系。以区域河湖健康评价和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为基础,结合“河湖长制”,因地制宜,编制河流“一河一策”生态治理方案。按照《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第一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建立健全生态用水保障机制与落实管控责任和管理措施,不断提升河湖生态流量监管能力和水平,合理调配水资源,建立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我市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90%以上。
       (三)强化河湖空间管控,避免发生水生态环境破坏等违法违规行为。以水域调查为基底,全面开展河湖保护规划编制与科学合理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工作,以河湖保护为先,作为绿色发展理念,兼顾岸线合理开发利用。近期以河湖“清四乱”常态化专项治理为手段,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不断消化存量、杜绝新增,清理与打击沿河乱搭乱建、乱堆乱占等违法行为,保障河湖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四)两手发力,抓好“水脉”和“文脉”的融合。充分利用境内大运河河道(苏州塘、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和世界文化遗产点长安闸、长虹桥,结合分水墩、落帆亭等水工遗存,结合运河周边古镇、历史街区以及踏白船、网船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看得见的水脉串联起嘉兴古城的文脉,实现水脉与文脉交融,文化与经济共荣。
       (五)构建利用智慧高效管护平台,进一步提升地区总体水质。强化重点断面水质监管,持续加强水域监管一件事与基层智治,持续优化升级数字李生水网,全面推进水质“优”,国控断面 ~类水质比例力争达到95%以上,省控断面 ~类水质比例力争达到93%以上,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最后,感谢您对我市河网生态治理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特别是在今后我市河网建设及其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方面拓宽了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工作与您的关心支持分不开。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您能再多提宝贵意见,同时与我们也多沟通、多联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河网面貌与形象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