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传统农业从“新”出发
■全媒体记者 朱小芳 通讯员 吕丽静
本报讯 良种繁育、粮食深加工、土特产生态链……这段时间,在海盐农业经济开发区,一个个优质的农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边千方百计赶工期,一边全力以赴聚能效,为农开区全产业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通元镇丰义村的勿忘农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筑地基。该项目位于原先的通元牌楼漾粮库,主要通过对粮库房屋维修、翻新及新增设备,打造海盐第二个水稻种子精选、加工、储存场所。
“5栋老房屋,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建造的都有,4栋改建成仓库、办公房和生活用房,还有1栋拆除重建,打造成烘干房。”该项目负责人沈森良说,这段时间,持续高温,项目方调整了施工时间,确保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在项目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忙着与海盐26户种粮大户签订协议,合作繁育水稻良种近5000亩。
位于通元镇的海盐县云飞农场决定拿出680亩稻田参与繁种。“扣除成本,加上繁种补贴,折算下来,每亩稻田纯收益能达到300元以上,比普通稻田的收益高很多。”云飞农场负责人孙飞表示。
据悉,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繁育的种子,涵盖了海盐水稻大部分主推品种,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将有效保障全县水稻主导品种种子的需求,对稳定和调节种子市场供应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海盐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传统农业,打造创新面貌。近日,在通元镇雪水港村,海盐县特色农产品大头菜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利用原有的旧工厂装配式改造,通过重新装修和布局,建造一个以大头菜腌制和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预计今年底前完工。
“我们投入2000万元,以海盐本地大头菜为原料,生产开袋即食的酱腌菜、蔬菜罐头和复合调味料等。”嘉兴一亩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李王劼介绍道。
大头菜是海盐的土特产,也是海盐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用海盐技艺腌制成的大头菜,鲜香味美。今年,该公司与武原街道红益村种植户合作,实现订单式种植百亩大头菜,形成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
“海盐大头菜有独特风味,但现在逐渐成为大家‘小时候的味道’,因此,我们希望利用现代化技术,在传承原有大头菜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让海盐大头菜走向全国。”李王劼说。
近年来,作为海盐农业经济开发区,通元镇持续强化项目招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平台能级提升,加快形成“种业培育、科学种植、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链条销售、农旅融和”等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成多业态复合发展之路。
今年,新签约落地的水稻精准设计及种子产业化项目预计三季度开工,将打造国内一流的水稻精准设计育种创新平台;总投资1.1亿元的烘焙食品预拌粉项目即将竣工,预计可实现年产1.5万吨烘焙食品预拌粉、固体饮料和冷冻面团,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6亿元。
“这些项目属于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开区乃至整个海盐都相对薄弱的产业类型,通过前期的布局规划和精准招商,我们像拼图一样,一步步将短板补足、空白填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韧性的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全面发展。”通元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将继续招引高质量农业项目,加快现代种业的打造,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用最快速度、最优服务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早日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