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嘉职院 > 工作动态 > 其他业务信息
索引号: jzy00001/2024-472046 发布机构: 嘉职院
发文日期: 2024-07-29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有效性:

运河拾年 寻忆非遗 | 嘉职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展②
发布日期:2024-08-28 17:18 信息来源:党办校办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现代化先行的进行中挺膺担当,嘉职院积极开展“红船育人文化节”系列活动之2024年学生“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建18支校级重点团队、77支院级重点团队,紧密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鼓励青年在基层一线,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为强国建设增色添彩。

“运河拾年,寻忆非遗”

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嘉职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运河拾年,寻忆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赴嘉兴市嘉善县、杭州市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调研,探寻运河发展巨变,品味非遗文化独特风韵,以青年之力,助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更为鲜明的城市文化标识。

岁月留“恒” 记忆永存

走进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团队被馆内展示的嘉兴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所吸引。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同时,馆内还利用科技创新将海盐腔、海宁皮影戏等传统戏曲表演,嘉善田歌、南湖采菱歌等民间歌曲演唱“活化”,充分展现了嘉兴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魅力。

此次实地观展,不仅打开了团队成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之门,还进一步增强了团队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经纬之间 织就传奇

经纬相汇,织就千年锦绣;古往今来,传递匠心美韵。实践团队来到杭州西湖丝绸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杭州丝绸历史发展脉络。

从古代丝绸的生产工具到现代丝绸制品,从蚕丝养殖到织造技艺,每一件展品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又鲜活的故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刻体会传统丝绸所承载的独特内涵。在参观过程中,一位老人向实践团队展示了剥茧取丝的过程,行云流水的操作令团队成员肃然起敬。

运河拾年 寻忆非遗

实践团队前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大运河非遗的文化生态、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及非遗转化衍生产品,通过图文、影像、实物和互动体验等形式,了解大运河的漕运管理、漕粮征收、漕船建造和漕运路线等内容。

在接受专业讲解培训后,团队成员化身青年讲解员,为游客们普及运河文化,争做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讲解,是一位老爷爷听了我们讲解后,告诉我们,‘运河’的‘运’,实则有双重含义,一是‘运动’的‘运’,二是‘韵味’的‘韵’。鼓励我们要向更多人讲好非遗故事、中国故事。那时瞬间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更多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实践团成员、文化与旅游学院酒店232班学生俞雅泓动情地说道。

奏运河古韵 绘“乡土”画卷

农民画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丰富多彩的江南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现代民间美术新花。近年来,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农民画已成为嘉兴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此行,实践团队走进嘉善县姚庄镇的农民画社和非遗展示馆,探寻姚庄农民画“出圈”密码。

“有一回在河边洗衣服,看到河里有很多的水葫芦,多到船都穿不过去,我顺手捞起一个水葫芦看了看,觉得还蛮漂亮的,就画了一幅《清理水葫芦》。”庄菊华是姚庄第一个把农民画画进联合国的人,年已六旬的她孜孜不倦作画三十余年,第一次接触农民画的记忆依然清晰可见。当实践团成员问起“您作画的初衷是什么”时,庄菊华自豪地说:“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来自中国的农民画!”

农民画传递出一种文化自信和乡土情怀,展现出嘉兴农民昂扬的精神面貌。如今,姚庄农民画还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销售画作、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

“游览京杭大运河,如同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从古朴的农民画到精致的丝织艺术,无一不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非遗的魅力,沿岸的风土人情,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励着我们去保护与发扬非遗文化。”团队成员、酒店233班学生吕城宇说道。

“本次实践,收获颇丰。沿运河探寻非遗,领略其独特魅力,与传承人交流,感受他们的坚守与热爱。调研虽艰辛,却锻炼了我的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今后,我愿成为传播非遗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热爱非遗文化。”团队成员、酒店233班学生章怀锦说道。


信息来源: 党办校办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