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海盐县

海盐传统产业逐“新”追“绿”塑造新优势

发布日期:2024-08-06 10:47 信息来源:海盐新闻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 沈哲韬

近年来,海盐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契机,积极引入长三角高校智力资源,加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启二次腾飞注入新动能。

(一)

受当前市场和经济形势影响,最近不少传统产业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利润空间普遍压缩。

分化倒逼转型,不同产业“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使得全县企业家们追求“动力转换”的紧迫性大为增强,他们或调整结构,或开辟“新航道”。更有企业家果断抓住机遇,在原材料、土地价格较低时大胆投入,等待需求回暖。

当下的海盐企业经营者们普遍认识到,如果不向高附加值价值链攀登,就只能陷入存量博弈困境。大家迫切地感受到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增长模式变革、增长动力转换,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阵痛”。当然,也必将酝酿新的机会。

仔细阅读海盐半年度经济报告,我们不难发现,今年上半年,海盐十七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工业增加值70.65亿元,同比增长9.3%。

从投资这一体现信心的数据来看,今年1-6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12.76亿元,增速6.2%,位列全市第三;制造业投资76.38亿元,增速1.3%,位列全市第三,实现了“半年红”。

实际上,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放眼海盐,传统产业占据实体经济的半壁江山,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应用领域。

今年以来,海盐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围绕“数字赋能”和“绿色低碳”两大赛道,以先进制造方式为导向,以量大面广的传统制造企业为主体,加快推动以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内涵的技术改造,通过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有效节约工业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盐共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20个,开工率100%;启动绿色化改造项目72个,开工率100%;节能量2.86万吨标煤,完成率102.1%。

即便当前,传统产业也是海盐打造“3+3”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本盘。其中,高端紧固件、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新能源材料等,均与传统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传统产业,是巩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智造创新强县”的关键。

(二)

传统产业是海盐的优势,也是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重要支撑。

当下,海盐提出了加快推进智造创新强县建设的目标,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轴,以“智造创新”为战略,以“专精特新、两化改造”为重点,以“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为根基,以“平台优化、项目推进、要素保障、服务企业”为路径,全面构建“3+3”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壮大实体经济。这均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有力支撑。

不过,攀登智造创新这“华山一条路”,并非易事,唯有把握形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爬坡过坎,才能闯出新天地、开创新局面。

审视海盐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会发现,海盐的传统产业依旧存在结构高端化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从结构上分析,海盐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3.78%,产业结构仍然偏传统。产业结构偏传统,创新动能就会偏弱。

与之相比,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应用前景广阔,更容易获得要素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但也应看到,新兴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短期内还难以达到传统产业的体量。且传统产业也并非落后产业,要尊重传统产业在区域内的竞争优势,这是多年来综合资源禀赋、市场发展等多重因素形成的,来之不易。

事实上,再传统的产业也能通过技术改造焕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

走进浙江欣兴工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设备正开足马力全力运转,能耗、产线状态等数据在电子屏幕上实时生成,通过智能监控提前预警安全生产风险,一股浓郁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在浙江欣兴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唐雪光看来,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智能制造,是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发展的关键一环。企业依托300多台移动工作显示屏,不仅实现了5G覆盖和实时监控,还提高了产品品质与现场管理能力。

生产线上的“七十二变”,得益于欣兴工具的智慧生产模式:欣兴工具专门聘请第三方公司帮助实现关键装备智能数控、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产品研发智能设计,以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如今,欣兴工具的生产周期同比缩短了20%到30%,经营效益得到了提升。

不难看出,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最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全县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三)

造而无智则罔,智而不造则殆,从制造到“智造”,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如何才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变革,在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中厚植产业新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整体看,海盐传统产业大多是从低门槛的家庭工业、轻小工业起步,龙头示范引领力度不强,特别是在发展空间及要素资源不断收窄的当下,生产经营上面临不小的困难。

幸运的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下,海盐一批典型企业率先行动,为全县更好推动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良信电器(海盐)有限公司以数字化改造为支点,建设海盐智能生产基地,引进自动化高精装备、智能物流仓储配送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形成了覆盖模具、冲压、注塑、电镀、焊接、电子、装配、仓储物流的智能低压电器全产业链。目前,企业通过业务流程的全覆盖,不仅实现生产和研发的协同运作,还大幅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产品质量提升2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运营成本下降21.28%。

浙江荣亿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则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开展“N+X”轻量级数字化改造,以车间为单位,逐步架构起数字化系统,把生产管理过程以可看、可量化的数据显示出来,让决策者能够优化流程,从而实现生产效率提升15%至20%。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进入8月,意味着一年的进度条已过大半,对照年度目标任务,海盐传统产业接下来该如何发力?

作为传统产业发展的主体,企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苦练内功。一方面不能固步自封,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不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传统”与“新兴”也并非割裂关系,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对于政府来说,必须同民营企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土地、人才和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传统产业更多支持,从而加快企业转型,助推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经信、发改、财政、税务等主要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传统产业的民企发展“痛点”,“扶上马、送一程”。

总的来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扩张,夯实了高质量发展根基。

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海盐必将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