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00MB1957963F/2024-471317 | 发布机构: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发文日期: | 2024-08-07 | 组配分类: | 党务工作 |
【野生动物科普】警惕!食用中华蟾蜍有风险 | |
发布日期:2024-08-07 15:03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同时也是许多疫源疫病的自然宿主。禁食野生动物,既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也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认识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别名癞蛤蟆(嘉兴地区方言“拉丝”),是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它是天生的捕虫高手,食物包括蚜虫、蝗虫、蚂蚁等多种害虫,有助于控制田间害虫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被誉为“农田卫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属于禁食范围。 食用中华蟾蜍的潜在风险 中毒: 中华蟾蜍身体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皮脂腺,其中在耳后的一对最为发达,称为耳后腺,其分泌的白色乳状液体或黄色液体——蟾酥,就是蟾蜍毒性的来源,食用可能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寄生虫感染: 据专家研究表明,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中华蟾蜍携带裂头蚴等多种寄生虫,食用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从而引发疾病。 相关案例 2024年3月21日华龙网报道:近日,重庆一男子因吃油炸蟾蜍后呕吐、腹泻伴心慌、头晕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就诊,诊断为蟾蜍中毒。除了消化道表现又吐又拉之外,最危险的类似洋地黄中毒的心脏表现。心率缓慢到只有20余次,心脑等重要脏器严重供血不足,若不及时就医,很可能发生心脏停跳。好在治疗及时,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好转出院。 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我市部分地区长期以来有食用“熏拉丝”(中华蟾蜍熏干腌渍后的产品)的陋习。中华蟾蜍去除表皮和内脏就没毒?事实并非如此,蟾蜍体内含有多种毒素,成分非常复杂。其次,蟾毒素非常耐热,高温下不易分解失活。所以,即便是处理干净,且用高温蒸煮,也不能完全避免中毒的情况发生。 自觉拒食野生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全国人大、省人大相关决议明确: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倡导广大市民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拒食野生动物。 不可盲目相信偏方: 经批准人工饲养的中华蟾蜍可以提取相关成分供药用,但必须经正规程序和科学操作。切记不能自行将蟾蜍当“药”进食,如有疾病建议去医院规范诊治。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保护野生动物,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拒食野生动物, 树立健康文明的饮食观念; 爱护野生动物,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