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交出稳中向好发展半年“答卷”
■全媒体记者 潘成豪
本报讯 今年以来,海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攻坚突破”主题主线,重点开展民间投资、旧账清理等“十大攻坚”,全县上下集中精力抓招商、全力以赴推项目、守牢底线保平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向上向好。
上半年,海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2亿元、增长4.5%,其中县内增长6%;财政总收入64.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432元和29769元。
上半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3.33亿美元,规模和完成率均居全市第一,新引进招大引强项目1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列全市第三,其中,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分别居全市第三、第二;争取专项债额度、特别国债资金分别为61.6亿元、4.5亿元,均居全市前列;获用地指标4269亩,列全市第二,完成土地供应2984亩,增长156%。
海盐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三年行动,县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加快培育发展核技术应用(同位素)等新兴产业,已集聚同位素链上项目23个、总投资超80亿元。深耕“专精特新”,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上市过会企业1家。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49.8亿元、兑现各类奖补资金3.1亿元。
海盐深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汽车、绿色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陪你到海盐看日出”城市品牌持续打响,开元森泊水乐园开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全省第九。深入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外贸出口增长11%。
攻坚科技创新,深化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战略合作,招引落地科创项目47个。创新研制国内首套商业堆在线批量化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碳-14、镥-177等紧缺医用同位素实现批量化生产。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育,入选“大国工匠”培养计划2人,新增浙江大工匠1人、硕博人才88人、高技能人才712人,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
扎实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成立“一站集成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同位素产业“一类事”服务场景入选省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增值服务赋能高端制造业外资招引经验在省委深改委会上作典型发言。农村综合性改革入选国家试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入选国家标准化试点典型案例。
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嘉兴至海盐快速路(一期)、南北湖互通改建工程(迎宾大道)等项目提速推进,杭浦高速海盐联络线(一期)、盐于公路二期全线开工,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海盐段全面通航,交通投资增长209%。完成高铁新城、古城复兴等规划设计,启动建设杨家弄区块汪宅、任宅修缮等重点项目,南北湖生态湿地一期工程竣工。大力开展“和美乡村”提标行动,深入推进“南部未来乡村样板带”、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考核全省优秀。优化村庄布点规划,完成农民建房审批1202户。“美丽浙江”考核全省优秀,千亩荡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估连续5年获省级优秀,空气、水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市前列,生态满意度全市第一、全省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