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文号: |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
组配分类: | 有效性: |
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智造创新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
为加快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力实施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两化”改造提质提效、制造业投资千亿、企业梯度培育、产城融合、企业家培育等七大工程,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2027年,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科学技术大奖、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8万元/人、亩均税收达到45万元/亩、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2年下降16%以上。到2035年,工业现代化水平领跑全省,基本建成智造创新强市。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赋能工程,塑造产业科技新优势
1.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和行业研究中心。大力实施企业研发“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引导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创新。到2027年,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家以上。
2.打造高端科创平台。持续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嘉兴)等科创平台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成果转化公共平台,提供二次开发、工艺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到2027年,力争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以上。
3.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发布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引导科研平台、高等院校、龙头骨干企业“揭榜”攻关。到2027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20个以上,省级“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制造业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立项170个以上。
(二)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工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健全“链群”培育体系。建立“链长+链主”制,通过建体系、促招商、推项目、育企业、强创新、统资源等举措发挥“链长”服务统筹作用,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牵头组织科技创新、开展产业合作。完善定期会商、问题交办、成果晾晒等工作机制,“链群”融合精准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2.锻造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围绕光伏新能源、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建立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链主”企业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到2027年,光伏新能源、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800亿元、2500亿元和1500亿元,建设国家级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到50%以上。
3.焕发传统优势产业新活力。通过“腾笼换鸟+工业上楼+‘两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研发(设计)国际化、产品品牌化、生产数字化、销售多元化步伐。开展传统产业高耗低效企业帮扶提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到2027年,十七大传统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提升到40%以上。
4.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结合嘉兴区位优势、平台优势和产业优势,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未来能源产业。构建“科技创新引领、龙头企业主导、场景应用牵引、产业生态保障”培育机制。到2027年,培育产值500亿元以上未来产业2个以上,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5个以上,实现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零”的突破。
(三)实施“两化”改造提质提效工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1.“点线面”推进数字化改造。“点”上通过优化筛选、重点辅导等路径梯度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企业群体,“线”上通过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等手段加快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面”上加快提升数字化改造2.0覆盖率,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建设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以上,完成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18个以上。
2.加速绿色化转型。建立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编制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指南,鼓励企业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优化升级,每年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到2027年,建设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覆盖率达到60%以上。
3.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发挥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的先发优势,培育一批数字化“设计+营销”、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探索一批软件与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到2027年,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15个以上,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300亿元。
(四)实施制造业投资千亿工程,夯实发展后劲
1.保持有效投资稳步增长。坚持“项目为王”,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积极推进投资便利化向投资增值化转变。到2027年,实施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0个以上,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4500亿元以上。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链主型、龙头型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进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打造优良产业生态圈。强化基金招商、科技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用好全域QFLP试点红利,加大境外资金使用力度。到2027年,引进世界500强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50个以上、超50亿元内资项目30个以上、超百亿元内资项目10个以上。
3.加快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建设。以成功建设国家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践行“大技改”理念,加快实施制造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到2027年,每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00亿元以上,制造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年均增长12%,新增30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50个以上。
(五)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梯队
1.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培育和引进结合、扩规与提质并行,鼓励和引导现有总部企业扎根嘉兴,培育创新型企业成长为总部企业,积极引进市外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或行业性总部。到2027年,培育省级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10家以上,建设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2个以上。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新一轮“雄鹰行动”计划,全力扶持雄鹰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做优做强。鼓励优势企业建立双创激励机制,孵化内部创业团队,裂变更多中小企业。大力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持续助推上市企业发展。
3.多维赋能专精特新。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完善“引进—孵化—裂变”专精特新成长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面提质。到2027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0家。
4.打响嘉兴制造品牌。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嘉兴制造名品”。积极组织“浙江制造精品”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链群配”等专题活动。到2027年,培育“浙江制造精品”100个以上。
(六)实施产城融合工程,加快构建产业空间体系
1.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出台《关于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实施方案》,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为基础、以创新研发为支撑、以总部经济为牵引的都市型工业。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都市型工业园区。到2027年,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区20个以上,新增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
2.持续壮大产业平台。提升平台能级,建设一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打造一批工业千亿镇、五百亿镇。实施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小微企业园管理水平。到2027年,打造工业千亿镇3个以上,新增小微企业园30个以上。
(七)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壮大产业人才“三支队伍”
1.支持民营企业家创新发展。深入实施“青蓝接力工程”和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企业家梯队建设。健全党政领导联系经济代表人士制度,增强企业家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商、亲商、安商浓厚氛围。
2.强化高水平工程师技术支撑。构建“优秀工程师—高水平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育梯队,每年遴选100名左右高水平工程师开展专项培养。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学院等载体建设,提升工程技术人才供给能力。到2027年,培育省级卓越工程师100名以上、市级高水平工程师300名以上。
3.建强高素养产业工人队伍。实施先进制造业技能强基计划,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定期发布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加快培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每年新增制造业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种育才模式,全面开展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行动,增强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
三、保障措施
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发挥产业基金作用,统筹产业、科技、人才等政策和土地、金融、数据等要素资源,每年供应工业用地占出让总量不低于40%。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迭代升级企业之家,加大对实体运作的公益性企业服务平台的财政支持力度。深化降本减负,每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开展智造创新强市发展水平评估,跟踪监测目标任务推进落实情况,定期发布评估报告。
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