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画好“同心圆”共绘和谐新图景
■全媒体记者 叶靖怡
本报讯 基层治理牵动着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海盐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一体共治、网格细治、多维优治、融合善治、赋能强治“五治提升”,积极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打响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激活基层治理新能量,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培基固本。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消防安全巡查、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社区里,网格员们“无所不能”,不仅是社区干部的好帮手,还维护着社区的安定和谐。
日前,记者来到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海湾社区,见到社区第三网格网格员徐中原,他正在看望93岁的烈士遗属陶引根。“最近身体还好吗?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徐中原叮嘱着陶引根。每次到网格片区,徐中原都会回去看望她。“他就像我儿子一样,对我非常关心和照顾,经常来看看我。”陶引根笑着说。
14幢楼栋,256户居民,徐中原始终把自己管理的网格片区居民放在心里。帮助居民处理困难事、烦心事成为他的首要工作原则。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因毗邻工业园区,海湾社区不仅人多,用于上下班通勤的电动自行车也多,这让社区内的充电难题日渐放大。从充电位争抢到“私拉飞线”,这些导致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的充电问题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安全与和谐的社区氛围。
海湾社区海港花苑是2009年建造的老小区,楼栋间距近、可再规划空间少、遮挡采光等情况都是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过程中的难点。2024年6月份开始,徐中原多方奔走,从排摸情况到电动自行车充电棚选址,再到挨家挨户走访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去年11月,小区内5个新修建的电动车充电棚正式投用,徐中原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近日,在武原街道天宁寺社区建新小区的协商议事点内,围坐了近5桌居民,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社区评谈小分队宣讲员吴金观“说书”。
“香烟蒂、垃圾等,在楼上抛下砸到车子、行人等都是要承担责任的。”吴金观的桌前摆着一只茶壶、手握一块醒木,向社区居民们讲述高空抛物的危害和法律责任。“老吴又给我们涨知识了,每次来听他讲都很有收获,知道了不少平时用得上的法律知识。”居民王靖发说。
“刚刚老吴说的高空抛物,大家有没有碰到,有什么想法?”围坐在桌前的社区居民纷纷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积极建言献策,为社区治理提供“民间药方”。你一句,我一句,社区协商议事点成为居民知识、政策汲取地,也成为社区基层治理难题堵点共商、共议地。
“每次我们到社区议事协商点来聚一聚、谈一谈,把社区的大小事拿出来说道说道,有什么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都‘晾一晾’。”吴金观说,“我先前做了13年的人民调解员,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积累,2024年加入天宁寺社区‘评谈小分队’,为社区居民调解纠纷、宣讲法律知识,也是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价值。”
据了解,在天宁寺社区,像吴金观一样自愿服务社区治理的居民有很多。作为省级城市社区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天宁寺社区通过打造居民自治议事空间,构建了专业支撑与社区协商相融合的“天宁评谈”基层治理党建品牌,2024年社区协商解决居民老旧小区改造、矛盾调解、空间运行等各方面问题、场景30余个,惠及居民1800人次。
“从最初的社区书记拓展到老党员、红色楼道长、居民小组长、普通居民等,目前我们已经累计组建了10支‘天宁评谈’小分队,52名队员开展了50余场议事。”天宁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欧沈旺说,通过把“茶馆”搬到公园、纳凉会、红色驿站,把社区“达人”请到居民身边,以“协”成事、以“商”求同、以“专”提质,推动社区与居民群众之间的有效衔接,让干部“沉下去”,民意“浮上来”。
据了解,近年来,海盐持续深化落实“五群善治”工作,聚焦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问题,成功打造了“盐治优理”县域基层治理品牌,并在各镇(街道)、村(社区)培育地方治理经验,形成了“雪水春早·幸福港湾”“蓝领善治π”“盐途友好”等在内的优秀基层治理党建品牌。同时,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走深走实,创建推出网格员履职事项准入(退出)和联审两项机制、专职网格员操作手册等,提升基层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