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海盐县

海盐红色教育持续升温

发布日期:2025-03-10 10:43 信息来源:海盐新闻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 朱小芳

本报讯 “余华小说中的‘抹一抹嘴’‘眼泪汪汪’就是正宗的海盐方言。”“让游客在街巷邂逅‘余华’。”“以‘遇见余华’为灵感,打造‘余华和他的朋友们’系列书单。”……近日,一群特殊的“学员”在海盐沈荡老镇,参加了一堂特别的现场教学课。

这群“学员”是参加嘉兴市红色教育工作交流推进会的参会人员,他们参加的现场教学课由雪水港教育培训中心与海盐县委党校共同打造,主题为《余华文学IP赋能海盐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内容旨在揭晓沈荡文旅迅猛发展背后的探索与秘诀。这是该现场教学课程的首次亮相。

海盐县委党校教师杨绮瑕从余华文学创作灵感来源、余华文学元素如何融入老镇文旅发展、网红打卡点与文学作品如何迸发生机等角度,向来自全市的宣传文化工作者和红色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沉浸式培训课。

“以名人IP带火文旅,这一做法并不新鲜,比如桐乡的茅盾、丰子恺,海宁的金庸,绍兴的鲁迅,但余华与海盐尤为密切,感情特别深厚。余华推介海盐,这是独有的机遇和优势。”嘉兴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国彪十分感慨。

嘉兴市秀洲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玲对海盐聘请余华担任文化大使,发布余华文学地图,凭借余华自带的“热搜体质”推动老镇文旅开发的做法给予肯定:“给我们的工作打开了思路、提供了灵感。海盐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余华是从海盐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有家乡的影子,其中,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荡镇”,原型就是沈荡镇;从《许三观卖血记》中走出来的胜利饭店成为网红打卡点,“二两黄酒、一盘猪肝”成为必选美食;谷仓书店内,“余华和他的朋友们”系列书摆放在C位;晴天见咖啡馆内,余华写下的“晴天见”,让人眼前一亮……这几年,余华文学IP让这座老镇有了新气象。

截至去年年底,沈荡已孵化10余家创业主体、吸引63家小微个体,贲湖老街开街以来实现营收超3000万元。鉴于此,雪水港教育培训中心与县委党校将沈荡的探索与做法,提炼凝聚成了《余华文学IP赋能海盐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一课。

据了解,嘉兴市红色教育工作交流推进会由市委宣传部、嘉城集团主办,海盐县委宣传部承办,雪水港教育培训中心协办,旨在进一步推进全市红色教育规范发展,整合红色教育资源,聚合红色教育力量,共建共享红色教育品牌。

当天,全体参会人员还在位于通元镇雪水港村的雪水港教育培训中心交流工作经验,参观海盐文创企业嘉兴盐田织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品尝了市场畅销的文创产品酱油雪糕。

近年来,海盐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思路,通过市场运作模式用好用活县域红色资源,增强铸魂育人功效。

雪水港教育培训中心由海盐县传媒集团具体运营,旨在打造“党建培训+人才培育+研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红色研学基地。该中心以“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发展”为办学宗旨,开发了“党建引领”“工业智造”“敢创山水”3条精品线路,培育出《从步鑫生改革中汲取奋进力量》《民族工业振兴之路》等5个特色课程,并形成“海盐模式、嘉兴模式和浙江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其中,“情境式教学”是中心的重要特色,以还原场景、组织案例深度剖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沉浸式培养学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目前,雪水港教育培训中心已与近30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等省内高校、机构以及省外专业培训机构,投运半年来,累计接待超8000人次。

“2025年,我们已确定20个班次,含针对特定需求开设的主体班次以及专题项目培训、村(社区)干部培训等。同时,我们进一步打造金牌讲解队伍,提升讲解专业能力,每年对课程产品更新迭代30%,保持创新的活力和产品的更新率。”县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