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长三院引领科教人一体化改革
前天上午,位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清华长三院)园区7号楼的高等模式动物研究中心,一辆辆大型货车整齐地排列在楼前,里面装满了各种精密的科研设备,研究中心设备进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即将成为科研人员探索生命奥秘、攻克医学难题的前沿阵地。
高等模式动物研究中心是清华长三院在科教人一体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去年7月,清华长三院和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北理工长三院)为基础的“校地融合发展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链条”项目,成功入围浙江省首批创新深化试点项目。一年来,两所研究院积极探索,针对长期存在的“引落脱节”“产教脱节”“产研脱节”等难题,展开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
清华长三院聚焦人才汇聚“引落脱节”问题,秉持“背靠清华、跳出清华”的理念,以全球视野广纳贤才。通过建立“双需求”排摸机制,精准对接学校与地方人才需求,成功吸引大量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落户嘉兴以及南湖区。目前,研究院已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构建起一支由院士、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源源不断地为本地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清华长三院着力攻克“产教脱节”难题。实施“分段式”“交叉式”“靶向式”培养模式,促进“教—科—产”有机衔接,促进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建10余个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实施梯队培育,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深化院企合作,使学生所学紧密贴合产业实际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近,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职业健康研究中心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浙江省职业健康发展。
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即“产研脱节”问题,清华长三院深入推进“深根计划”。紧密结合嘉兴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全力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已成功打造乌镇实验室、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7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其中,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国际首条柔性集成器件制造中试线,获批国际国内专利844项,招引上下游企业54家落户嘉兴,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作为试点项目的另一科创载体,北理工长三院围绕全市重点行业企业需求,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试点,采用“课程教学在本部+科研创新在属地”的分段式培养模式,已累计招收、派驻1129名硕博研究生。在产学融合方面,实行“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聘任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产业导师10名。
在院企合作上,清华长三院围绕企业难点痛点,鼓励研究院科技人员与企业项目人员联合攻关,2024年各科研团队先后与浙江亚达绿能等64家嘉兴市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91项,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累计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16个。
去年,清华长三院的“校地融合发展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链条”项目获得了第一批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的优秀。接下来,清华长三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科教人一体化改革,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南湖、嘉兴乃至长三角地区打造更多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汇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