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天书”到“门儿清”
桐乡“郭工”的匠心记
郭云龙(左二)与工友在车间。
他先后拿下4种实用新型专利,制定的汽轮机隔板加工标准,助力行业发展;成功试制盘车核心零件三头螺纹并进行改良,累计为企业创造创新产值超2000万元……他叫郭云龙,是一名桐乡工匠,来自浙江杰特优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走进浙江杰特优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数控机床全速运转,一个个银亮色的汽轮机配件相继跃下生产线。“郭工,你来看看我这台机床,运行得不太对。”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内,一名工人招呼着郭云龙。
“你设置的参数有点问题,效率太慢了,我调整一下看看。”站在机床前,郭云龙目不转睛地盯着液晶屏幕。在这里,每当大家遇到机床的操作问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加工车间经理郭云龙,车间内的数十台机床,他几乎都操作过,哪台机器有问题,找他准没错。
郭云龙19岁进厂,跟着师傅学习铣床。在这个他走了无数遍的车间里,由这名桐乡工匠打磨出的零件,应用于我国多个大型煤电、核电设备的汽轮机里。 2008年,郭云龙从江西吉安来到杰特优车间时,面对的是一台台轰鸣的普通铣床。专业不对口的他连图纸都看不懂,师傅问他“加工工艺”,他憋红了脸答不上来。“那时候站在铣床前听师傅讲,就像听天书。”回忆当时的景象,郭云龙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郭云龙白天跟着老师傅认真学习操作技巧,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晚上,就一头扎进机械书籍里,常常学习到深夜。慢慢地,只有高中学历的郭云龙,对车间里的复杂零部件也烂熟于心。 仅用了半年,郭云龙就成为了车间里的技术骨干。2015年,他被提拔为班长,开始带领团队完成各项生产任务。2020年,他又晋升为车间主任,负责整个车间的生产管理工作。“肯钻研,有韧劲,眼里有活儿。”工友们这样评价郭云龙。在他们看来,爱琢磨的郭云龙总能别出心裁提出一些独特的铣工加工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汽封圈是汽轮机盘车装置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尺寸精度要求高,制作难度大。 “传统的汽封圈工装夹具依赖手工划线,一次只能加工1件的设备,效率太慢,完全跟不上生产。”郭云龙比划着当时的场景,手掌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弧线。为此,郭云龙耗时半个月捣鼓出新工装夹具——原本一次只能加工1件的设备,如今能同时放2件,生产效率提升50%;原先需要160万元进口设备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20多万元的国产机床就能搞定,累计产值达3000万元。
谈起这段经历,郭云龙笑称灵感常来得“突然”:“有天晚上10点,突然想到解决方案,爬起来就往办公室跑,画了一两个小时图纸才回去睡。” 在郭云龙的电脑里,自学的“CAD软件”就是他的“武林秘籍”,里面“画”满了他对工艺改进的“奇思妙想”。
郭云龙还兼职车间讲师,把车间变成课堂,他带出的徒弟遍布生产线,其中3人成了高级技工,2人成了技术能手。郭云龙也先后获得嘉兴市“技术能手”“操作能手”“桐乡工匠”“桐乡优秀工匠”等荣誉称号,入选“浙江青年工匠”培养项目。
“我的岗位虽小,但贡献是不分大小的,在这里,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是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的!”郭云龙说,每当重点项目高质量投运时,他与同事都感到无比自豪,“我们的每一次精益求精,都在为‘桐乡制造’贡献力量!”
在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中,“把活儿做到极致”的质朴信念从未动摇,这些年轻的身影正用车刀刻写下“桐乡制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