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关于市九届政协四次会议第24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6-24 14:32 信息来源:市供销社 浏览次数:

汤建萍委员:

您在市九届政协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创新发展新时代“新仓经验”  加快“三位一体”改革助力共同富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三位一体”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社高度重视本提案的办理工作,结合工作推进情况,与相关单位加强沟通交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农村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农村改革的一张“金字招牌”。作为“新仓经验”发源地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地,嘉兴市率先行动,并于2006年在平湖试点,近20年来,全市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切实把“三位一体”改革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加以深化,使其成为嘉兴农民收入持续领跑全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基因密码。2024年,嘉兴市“三位一体”改革相关经验做法获新华社重磅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专题刊载,浙江省委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将嘉兴的做法总结提升并印发全省学习。 

一、强化统筹协同,搭建为农服务大平台

(一)规范为农服务“大组织”。健全市县镇三级农合联组织体系和农合联运行机制。2006年,按照时任嘉兴市委主要领导指示,主动承担全省发展“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试点任务;2008年,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嘉兴在全省率先组建起市县镇三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开始构建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2017年,市委市政府又作出重大改革,农合联理事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并组建市县两级农合联执委会,执委会班子成员由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农商银行等部门负责人兼任,执委会与供销社合署办公,承接农合联日常工作。

(二)创建为农服务“新平台”。指导各县(市、区)建立“三位一体”改革议事和协调机制,重点抓好省级“三位一体”改革重点县改革工作。如平湖市在2023年率先建成集政府部门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市级“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设立“一厅八中心”,即为农服务大厅、农合联大数据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智慧农资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金平湖”品牌运行中心、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农创客实践中心、农技培训中心。目前,我市已列入全省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的重点县已经有4个,全省比例最高。

(三)集成为农服务“一张网”。推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同一产业的农合联会员,组建产业农合联,实现平台实体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专用化;统筹规划建设“标识清、外观美、功能全、服务好、效率高”的农事服务中心,推动各类为农服务资源向中心聚合,提供集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地流转等一站式通用性服务,形成专业性服务联合基础上的综合性服务协同供给的格局。成功上线了全国首个数字农合联平台“浙农服”,获评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为农服务的协同化、综合化、智慧化,目前浙农服已发展至2.0平台,新增了农机服务等特色场景应用。开展产业农合联成员单位基地数字化改造,打造“普适性+个性化”数字服务应用,实现产业农合联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其中,海宁南方梨产业农合联已列入全省首批20家“一县一业一团一基地”建设名单。

二、聚焦主责主业,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一)做强生产服务。补齐服务短板、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建成产业农合联46家,涵盖全市粮油、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会员2000余名,种养殖面积超过150万亩。高标准建成农事服务中心53家,2024年,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无人机飞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206.26万亩次,同比增长7.46%如平湖市围绕“米香振兴”计划,培育农业全产业链“链长企业”,推进“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建设,推广先正达 MAP2.0 生产模式和“强村公司+龙头企业+职业农民”土地托管运行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二)优化供销服务。聚焦供销社主责主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通道。瞄准临空经济产业布局,强化市县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供销冷链产业交易中心项目,加快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新建冷库项目4个,新增库容1.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78个,总库容达到25万立方米。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推动对口和山海协作地区农副产品融入长三角便民生活圈。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实现消费帮扶交易额超81.92亿元,居全省第一。成立市、县两级农资保供专班和农资保供联盟,平湖市获批“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全国试点之后,桐乡市又成功创建省级试点。认真督导市属农资公司和各县(市、区)供销社做好关键农时农资保供稳价和储备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组织供应化肥14.81万吨,同比增长10.69%。

(三)健全信用服务。充分发挥农合联服务供需双方同台、各类服务主体资源齐聚的优势,建立健全农信机构服务嵌入、其他金融机构服务接入相结合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组建农村资金互助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引导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健全完善基层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2024年,全市系统14家资金互助会担保127笔,金额0.4亿元;此外,“政银担”业务持续增长,为农业主体发展“蓄势赋能”。5家农信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2154笔,担保金额超37亿元。进一步优化涉农财产保险,水稻种植保险等太平洋四类涉农财产保险全年参保959户,理赔622户,年度累计赔付金额达1705万元。

三、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抱团共富。全市打造“红扁担·连心共富”基层农合联党建品牌,共结服务联盟、共搭服务平台、共办服务项目、共抓精准帮扶、共育干部队伍,更好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平湖市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优化“1+8+N”共富体系,加快推进两轮46个共富体项目建设,涉及共富粮仓、共富码头、共富驿站和共富大棚等产业,目前已完工36个,在建9个,待建1个。积极探索“政府补助+集体出资+农企托管+产品统销”的“共富大棚”模式,2024年建成“共富大棚”1558亩,总投资达1.18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700余万元;今年新增规划面积1460亩,已建成176亩、新开工600亩。提质扩面“先正达MAP”模式,深化粮食全产业链服务合作带富,目前已在独山港试点投产,预计可带动农户亩均增产增收200-250元/年,服务面积突破2万亩。

(二)打造品牌促富。实施农产品品牌富农战略,根据市场导向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通过产品品牌引导产业发展,实现“农企大户带小户、品牌联盟促共富”。建成“嘉田四季”等8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嘉兴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其中,“嘉田四季”入选2023年浙江省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名单、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项目全省唯一试点、入围2024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申请“嘉兴葡萄”、“嘉兴大米”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其中“嘉兴葡萄”已成功取得商标注册证。“嘉兴大米”2024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立24个种植联合体、100多个基地,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强化市场带富。全力推动系统内农批市场与农户建立稳定、高效、畅通的产销对接渠道,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共建成骨干流通企业23家,市本级、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等县(市、区)均建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嘉兴水果市场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脱贫地区建立区域化、专业化农业直采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助力当地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有效提升脱贫地区农产品附加值。2024年水果市场累计交易量413.09万吨,同比上涨6.04%,交易额580.94亿元,同比上涨4.37%。全市系统实现消费帮扶交易额超81.92亿元,居全省第一。市供销社申报的《以“三链同构”推动消费帮扶提质增效》案例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3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嘉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