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232号提案 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6-30 12:58 信息来源:市市场监管局 浏览次数:

庄来盛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企业创建品牌建设及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品牌建设协同机制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市经信、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17个部门组成的嘉兴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市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品牌建设提升会议,研究品牌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二是扎实开展“品质强企”三年行动。从质量帮扶、标准提升、品牌培育等角度入手,开展百场政策宣讲、千企上门服务、万人专业培训等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活动271场,主动上门精准帮扶企业465家,发现企业问题544个,解决企业问题449个,开展各类培训299场次,参与人数22281人次。三是设立品牌建设服务窗口。赋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工程,整合质量、品牌指导服务、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要素,推进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平台建设,推进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向社会开发共享。目前,我市已经建设17个“线上+线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为15000家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约化品牌咨询和服务。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发挥品牌建设的协同机制,同时,强化与发改、经信、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共同推进品牌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关于加大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力度

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品牌故事大赛、QC小组成果发布。推动企业将技术研发、质量管控等实践转化为具象化叙事,增强消费者对品牌技术实力与责任感的认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及时总结企业质量管理典型成果,将企业质量改进案例转化为可信度高的实证素材。《合作谋发展 强链促共赢》案例入选浙江省“地瓜经济”“一号开放工程”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南湖行政审批局入围全国品牌故事总决赛参赛名单,9家企业上榜“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其中中核核电、巨石集团列省内能源化工、建筑建材板块品牌价值评价双第一。二是构建品牌宣传体系,遴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市场辨识度高的本土好品牌,拓展增补雅莹、五芳斋、沈荡黄酒等品牌点位,建立与城市地标联动设计的主题采风线路。三是拓展品牌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天猫、抖音等头部平台资源,广泛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搭建品牌展示平台,通过建立实体品牌集中体验馆、互联网线上品牌体验馆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四是品牌拓展活动精彩纷呈,结合“两业”融合工作,鼓励先进制造业向服务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入实施终端消费品品牌建设工程和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从技术创新、鼓励新品研发、加快质量提升、拓展销售渠道、引育专业人才、强化宣传推广等方面构建企业品牌发展支持系统;培育“浙江精品”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制定实施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品牌战略,开展以诚信为基础、以质量为内涵的品牌建设活动,打造“百年老店”。指导企业增强品牌管理能力,提高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运作水平,全方位提升品牌价值;围绕“一县一品”,塑造农业品牌典型经验;开展“嘉兴老字号”认定,加强老字号的挖掘保护,推进工厂店消费品品牌建设,认定星级工厂店,打响“消费到嘉兴工厂店”特色品牌。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力度,积极打造立体化品牌传播矩阵,创新市场化推广机制,深化国际品牌传播,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影响力的本土品牌。

三、关于加强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

强化与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嘉兴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嘉兴质量学院,开设质量技术课程,推进质量专业自学考试,普及质量教育。培育一批首席质量官、质量工程师和质量工匠等,累计培育首席质量官1348名,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面向品牌建设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定制“嘉质保 增值贷”系列专属金融方案,2024年为集成装饰产业、企业授信10亿,为质量人才授信30万元。构建43位质量专家组成的品牌人才库。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人才培育,为品牌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和人才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构建梯度化的质量品牌人才成长体系,深化国际协同创新,形成品牌建设全链条服务。

最后,感谢您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品牌建设协同机制,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品牌建设人才培优,切实保障全市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