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农家书屋滋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 沈雨菲
本报讯 农家书屋是扎根乡村的“文化灯塔”,承载着农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今年,海盐县围绕空间改造、运营创新、资源整合等,打造新型农家书屋,创建“屋里有书”品牌,让乡村文化阵地不仅成为村民汲取养分的“精神粮仓”,更串联起乡村文化脉络,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根基。
眼下酷暑难耐,而沈荡镇五圣村农家书屋每天凉风习习。不少村民带着孩子在这里静心阅读,书屋工作人员还为学龄前儿童教授“看字识色”益智课程。“可以看书听课讲绘本,书的种类也很丰富,这里就像是儿童的成长乐园。”村民胡敏告诉记者,这个暑期,她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泡”上几个小时。
五圣村农家书屋面积350平方米,分为书籍馆藏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阅读活动区,馆藏书籍5000余册。原先,五圣村农家书屋曾面临着设施陈旧、书籍更新慢、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该村在空间改造上,对原有书屋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增加了亲子阅读区、休闲讨论区等功能区域,让农家书屋更具温馨感和实用性。
硬件升级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书籍“流动起来”、让服务“精准对接”,是五圣村农家书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资源整合方面,该村积极与县图书馆合作,建立了图书定期流转机制,确保每月都有新书上架。同时,发动村民开展“图书漂流”活动,鼓励大家把家中闲置的书籍拿出来共享。“现在,书屋环境更好了,我们举办的活动也更多了,大家有事没事都爱来这儿坐坐。”五圣村党总支书记叶丽华表示。
五圣村只是海盐农家书屋改革的一个缩影。海盐自2012年实现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后,部分地方暴露出供需不匹配、阵地活化利用效率低、服务资源分散、经费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海盐以管用联动、区域联建、多向联通的“三联机制”为核心,推动新型农家书屋建设,创建“屋里有书”品牌。
沈荡镇永庆村新型农家书屋1300平方米空间里,人脸识别门禁、自助借阅机、智慧显示屏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4万册藏书通过数字化系统管理,村民刷脸就能进门借书。永庆村还引入了专业运营团队,不仅将开放时间从每天的6小时延长至12小时,还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活动,让大家“有书读”“读得好”。
近日,在永庆村新型农家书屋内,省级非遗传承人庞卫华正在给20余位小朋友讲解沈荡黄酒酿造技艺。听完理论,孩子们拿起画笔勾勒心中的酿造场景,以艺术形式表达对酿造文化的理解。“我们因地制宜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活动、讲座,让村民在享受书香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滋养。”沈荡镇党建办工作人员周岚婷介绍。截至目前,永庆村新型农家书屋开展了80多场中小型活动,内容涵盖文学沙龙、非遗体验等,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每场活动都座无虚席。
目前,沈荡现有农家书屋12家,其中已升级9家,以永庆村、五圣村两个点位作为新型农家书屋示范点,建设枢纽型中心书房,通过跨村域资源调配,提升图书流通量,服务半径覆盖8个行政村、1个社区。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各类阅读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突破2万人次,新型农家书屋已成为滋养文明乡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