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街道“微光”助残工坊 为残疾人点亮自信之光
■全媒体记者 陈笑 通讯员 沈海燕
本报讯 近日,海盐县望海街道开展“微光”助残工坊技能研讨会,为工坊成员之间搭建学习提升的平台。
“因为我们的成员存在残疾类别不同、工种不同、制作手法不同等原因,要做出精品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次的培训可以让她们向有丰富钩编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请教,方便解决各自在钩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创作水平。”望海街道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沈海燕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望海街道“微光”助残共富工坊共有成员41人,年龄段覆盖16至60岁。工坊的残疾人朋友依靠自身的手工技能,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说起当年工坊的成立,沈海燕坦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沈海燕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发现部分残疾人士具备很强的编织技能,于是产生了为有手工特长的残疾人搭建一个作品创作、销售和相互交流平台的想法,但是当她开始组建工坊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参加。
“最难的一步就是召集成员。”沈海燕坦言,一开始很多成员不仅对行业感到陌生,更对销路感到迷茫,最后经过了反复地劝说才愿意来上第一节培训课。
2024年9月,“微光”助残共富工坊正式揭牌,面积只有12平方米的店铺内,由成员们亲手编织的产品整齐排列,价格从5元至上千元不等。这一件件产品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也让成员们信心大增。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不仅实现增收,还让大家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卖掉的作品哪怕只有一点点收入我也很开心,看着自己的娃娃从第一针开始到成型,很有成就感,这样慢慢地缓解了很多的压抑。”该助残共富工坊成员肖鸿平说。
冯梅也是工坊第一批成员,如今她还带动了自己的残疾朋友一起加入工坊。
“在这里做手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培养了我的兴趣,虽然我平时没办法出门玩,但是在家里也感觉不无聊了,增加了不少生活的乐趣。”冯梅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微光”助残共富工坊已经售出1600余件作品,实现营收近5万元,成功帮助这些残疾人成员实现自身价值,激励了他们自力更生和融入社会的信心。
未来,望海街道残疾人联合会将通过构建“培训-创造-销售”完整生态链,增强工坊造血功能,提升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可持续的助残共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