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结果

关于对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4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08 18:51 信息来源:嘉兴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方熙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特殊学生群体从幼儿园到初中无缝衔接教育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是统筹推进特殊教育阶段协同。各县(市、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发挥牵头作用,通过定期督导和经验交流,统筹协调区域内特殊教育衔接工作。幼儿园结合特殊儿童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小学和初中学校为特殊学生提供一对一支持。市残联依托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学前分中心,构建分中心统筹—基地园示范—随班就读园辐射三级网络,打造融合教育联盟园,实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全市累计培育学前融合实验基地7所,为融合教育开展提供示范。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统筹协调能力,优化三级网络运行机制,推动更多学校和幼儿园加入“融合教育联盟园”,扩大示范效应。

二是优化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义务教育阶段依托IEP平台,实现特殊学生教育信息系统化管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建立特殊儿童档案体系,升学时可调取资料。市残联通过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服务体系,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同时,我市建成市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形成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为特殊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完善IEP平台功能,加强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与共享,提升信息调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同时,优化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增加服务点位,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性。

深化衔接实践与课程创新幼儿园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关注特殊需求儿童适应性发展。海宁市发布《幼小衔接生活适应手册》,通过模拟课堂、参观小学等活动帮助特殊儿童适应新环境。市残联探索开发普特融合系统课程,出版《幼儿园融合美育课程》,并开展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试点。市教育局构建一校一策积极心理课程,开发专题讲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我们将推广海宁市的衔接经验和课程资源,鼓励更多地区和学校开展类似的课程创新和实践活动。同时,加强课程效果评估,根据反馈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师资培训与能力提升市、县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研训中心将跨学段特殊教育专项内容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和工作坊,提升教师衔接教育能力。市残联举办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技能大赛,开展联盟园联合教研和资源教师培训,实行点对点跟岗指导。市教育局组织心理健康教育B级资格培训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主题讲座,惠及5300余名教师。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师资培训的覆盖面,增加培训的频次和深度。同时,建立师资培训效果跟踪机制,确保培训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强化经费保障与部门协作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同级学校的10倍以上拨付,幼儿园生均经费也相应提升,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和师资培训。市残联协同教育、卫健等部门,探索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机制,通过生态化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规范档案管理和转衔。海宁市创建全省首家残疾儿童教康养中心,整合多部门资源延伸服务链条。我们将深化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推广海宁市幼小转衔经验,用好IEP平台和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实施积极心理护航成长行动,推动支持服务在各学段无缝对接。同时,市残联将持续优化融合教育举措,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