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结果

关于对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9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09 11:01 信息来源:嘉兴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朱炯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关于深度优化大课间及课外体育锻炼,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开齐开足体育课,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并列入课表和计划,培养学生“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的意识。落实每天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强调技能与体能并重全市中小学校100%开足开齐体育课、100%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100%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100%开展眼保健操。中小学通过建设特色校队、运动社团、体育文化社团等引导每个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阳光体育锻炼加入1个体育社团,至少发展1项体育兴趣,掌握1项体育技能,参加1项体育比赛每年市县校联动举办“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为学校、学生社团、学生运动员搭建体育素养展示舞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体育精神,磨炼坚强意志,促进身心健康。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课间活动2025年3月,市教育局出台《嘉兴市关于优化中小学校课间活动安排 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实施方案》鼓励各地各校将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将“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作为刚性要求落地落实,全力保障学生课间活动与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全市各地各校迅速行动,结合各校实际,科学规划每日作息,组织安排课间体育活动我市课间活动得到浙江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报道。如南湖区的嘉兴市实验小学建立“15+40+25”梯度活动模型,即常规课间15分钟、大课间40分钟、阳光体育25分钟,不同年段学生自主选择1-1.5小时活动时间,从而保障每天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经开区的绿城育华长水实验学校上下午小课间活动时长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大课间时间不变,当天无体育课的班级,在课后托管服务时段增设一节时长40分钟的体育活动课;平湖市的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创新改造走廊、庭院等空间,打造运动主题地绘、AI智慧设施、“石上枰局”及自制摸高器等特色场景,科学配置“40分钟大课间强体魄+15分钟微课间释活力+20分钟午间自主活动促平衡”的弹性时段体系。

三是创新编制管理,补足体育教师缺员。2021年,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创新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区域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落实国家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行中小学教职工县域标准编制总额控制。为此,补足体育教师缺员,要坚持向创新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积极内挖潜力、引入外力。一方面,学校逐步精简压缩管理机构、管理岗位、教辅岗位、后勤岗位,腾出编制用于一线教学力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教师跨学段流动,推广“共享教师”经验做法,鼓励体育教师多点任教、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缺员等问题。再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购买服务形式,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为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丰富体育教学供给方式。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在创新课间活动形式上下功夫。推动各地各校深入探索创新课间15分钟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各地各校挖掘自身特色,开发独具魅力的校本课间活动课程。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融入学生课间活动中来,鼓励在教室门口或学校公共区域设置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微活动区”。引导学生通过适度运动、游戏、交流等方式,走出教室参与课间活动。保障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广播体操、武术操、足球、篮球、跳绳等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满足学生多样化活动需求。

二是在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上出实招。推动各地各校切实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两次学生视力监测制度。常态化开展“正脊筛查”,共同守护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稳步推动“午休躺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合理配置躺睡设施设备,为学生创造午休条件。构建校县市三级联赛体系,积极推进“嘉兴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品牌建设,为广大学生搭建体育文化、素养、技能展示舞台。

三是在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上聚合力。依托我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优势,发挥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作用,最大化促进体育资源共享。鼓励学校向家长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家庭健康教育方法,创新布置家庭体育作业,要求家长陪伴孩子共同锻炼,比如,每周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等,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推动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场所,拓宽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