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35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09 11:58 信息来源:嘉兴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王慧华、曹坚、张炜、马云娟等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高效推动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关于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关于聚焦心理健康教育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建议》《关于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围绕完善教育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构建协同网络等建议进行深入研讨。现答复如下:

一、针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健全监测机制”等建议

市教育局根据幼小初高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构建“一校一策”积极心理课程,开发积极心理专题讲座。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校本(园本)心理课程已逾200门,获国家、省市级精品课程近80门。师资建设上,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100%、心理学专业背景占比75%,目前全市中小学98%的教师持有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8557名教师拥有省心理健康教育AB证。监测干预方面构建四级预警机制,全员心理普测覆盖率100%,为3200名重点学生建动态档案,2024年组织开展30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主题讲座,惠及全市30所中小学校5300余名教师。

二、针对“建立专业机构、发展志愿服务、建设数字平台”等建议

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心理服务网络。线下建成7个县级心理辅导中心、52个社区服务站,依托医院开通青少年诊疗绿色通道,截至目前提供面询1627例,成功干预高危个案71例;30人专家团队开展“三进”活动8场,覆盖300余人次。线上运营“88517885”24小时热线,两年接听咨询7302例,通过科普视频、直播达50万人次,试点“AI心理助手”使用超20万次。2025年将推进“县域心理服务中心全覆盖”,升级“嘉兴心育云”平台打通校医社数据,构建全链条服务闭环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转介”

三、针对“规范网络环境、减轻学业压力、加强社会宣传”等建议

网络治理上,联合网信办、公安、文旅等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禾城”“之江净网”专项行动,重点清理“饭圈”乱象、诱导未成年人付费打赏、不良动漫、拜金炫富等有害信息,为未成年人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学业压力疏导中,落实“双减”政策,97.1%小学、87.4%初中实现“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部分学校试点“午休躺睡”并配可调节课桌椅,保障学生每日9小时睡眠。社会宣传通过“健康嘉兴”等载体发布心理科普文章超百篇,公益短片覆盖300万人,开设“心理访谈”专栏解读抑郁、焦虑等问题。家校社协同依托“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构建“家—校—医—社”四方机制,组建家庭积极心理学习小组200余个,培育“种子家长”1000余名,家庭教育大讲堂受益面超280万人次。

四、针对“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等建议

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出台《嘉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计划(2024—2026年)》,市财政立足职能定位,强化资金保障,明确公办中小学公用经费可由学校统筹调配,专项用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心理辅导课程开发、心理危机干预设备购置等支出。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学校争取社会捐赠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经费支撑,确保各项心理危机干预措施落地见效。

五、下一步打算 

    你们的建议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市教育局在充分听取并吸纳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计划:

一是联合监测评估。积极探索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等合作,合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利用统一量表,开展覆盖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通过专业测评工具和数据分析,建立动态更新的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数据库。

二是加强工作协同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嘉兴市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市县协同、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注重加强与政法、公安、网信、民政、卫健、妇联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构建卫教、家校、校社互通共享通道和机制。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注重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在教师培训中作为“双必修”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加快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B级资格证书培训。开展积极教育管理者、指导教师专题培训,遴选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班主任、心理专职教师、德育干部等,通过项目化研修、主题式孵化和团队式研究,提升教师积极教育理论素养。

最后,感谢你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市教育局将以此次提案办理为契机,深入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统筹推进“预防—干预—康复”全链条服务,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家庭主动、社会协同”的立体化心育格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心理防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