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九届第四次会议第269号提案的答复
徐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针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针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69号)收悉。提案深刻分析了我市针织产业人才短缺、产学研协同不足、专业教育薄弱等核心问题,并提出增设专业、深化合作、设立产业学院等具体建议,对我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会同嘉兴大学、市经信局等单位认真研究,结合现有工作基础和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针对“增设高校针织专业”建议方面
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在嘉兴大学、嘉兴南湖学院等高校现有专业基础上,已深度对接针织产业需求强化专业建设。嘉兴大学设计学院自2009年起设立服装设计与工程(针织方向),涵盖针织工艺、智能设计、功能性材料等核心课程;2024年与宁波慈星共建电脑横机实验室,引入3D设计软件等前沿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强化师资与实践平台。结合“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专项计划,鼓励高校选派针织相关专业教师赴雅莹、新澳等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参与研发,鼓励高校聘用相关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产业教授,近三年累计进校行业师资32人;同步建成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如嘉兴大学—爵派尔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如长三角现代纺织基地),年培养应用型人才超500人,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百万级生产项目。下一步,我市将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升级师资课程体系、强化前沿技术对接与创新实践,动态优化针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现人才供给与区域针织产业发展的精准匹配。
二、针对“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建议方面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立协同机制:2025年嘉兴大学与市时尚产业协会牵头成立针织产业学院,联合雅莹、新澳等企业共建课程体系与研发项目;依托“濮院羊毛衫产业集群产学合作委员会”,促成爵派尔服饰研发0.1毫米绞花工艺、浅秋针织开发生物基环保面料等12项技术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招生即招工”现代学徒制(如浙江蒂维时装合作项目),学生参与一体化成型机生产;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孵化学生专利,联合举办“濮院杯”设计大赛,将获奖作品转化为商业产品。政策与平台双驱动。配合市经信局围绕嘉兴市现代纺织服装建立产业链“链长+链主”制,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统筹推进建体系、促招商、推项目、育企业、强创新、统资源等服务工作。2024年开展纺织服装产业链对接活动9场,推动2681家企业融链,对接订单额度11.8亿元。依托民泰银行专项信贷、运河M0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融资额度5.2亿元,降低企业技改成本。下一步工作将在已构建的生态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机制、深化合作,以实现更高效、更大规模的创新成果产出与商业化应用。
三、针对“设立针织产业学院”建议方面
稳步推进产业学院培养。2025年由市教育局、市经信局联合遴选市级产业学院,培育嘉禾时尚针织产业学院,建立需求—培养—就业数据库,推广产教基地模式在现有产教融合基础上,明确分阶段开设针织技术与服装设计、检测与贸易等专业方向,目前正完善师资引进与课程体系方案。强化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拟引进东华大学等院校专家资源,规划教师赴行业头部大学交流;同步推进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授课、国际设计大师工作室合作(如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长虹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撑。完善人才发展通道。职教体系纵向贯通,推动中高职院校与产业学院课程衔接,共建“学徒制试点班”。高校联动产业完善针织人才通道,探索针织专业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1+X技能认证;校企共设管理+技术双晋升路径,衔接大师工作室与职称评审;实战订单反哺教学,终身学习覆盖基层。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针织产业学院建设,深化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探索完善中高本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感谢您对嘉兴市针织产业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速针织专业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嘉兴织造”向“嘉兴智造”跃升。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