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重要

一县一集群 一链一生态

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我市工业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5-08-05 08:11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最近公布202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海宁市“交通装备用经编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

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海宁经编产业“布”入新赛道,从传统纺织向高端新材料跃迁。

嘉兴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重镇”,紧扣“专精特新”,紧抓产业链协同,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省级8个,形成了“一县一集群、一链一生态”的产业新格局。

嘉兴以“特”制胜,推动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嘉兴样本。

“布”入新赛道

小到服装箱包,大到航天航空,经编从一缕缕丝线的千变万化中,展露着“上天入地”的惊人能量。

海宁是“中国经编名城”,其经编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编生产基地之一,并且是全国唯一发展经编新材料的产业集群地,产量约占全国的23%。去年,海宁经编产业园区高性能纤维经编复合材料总产值147.52亿元,集群内企业68家。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马桥经编也有过产业“阵痛”,一度受制于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资源要素制约加剧。如今,其已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变中求胜。

走进位于海宁马桥街道的浙江锦达膜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剑杆机正在吞吐着细若游丝的聚酯纤维,将其编织成一块块白色基布,再经由涂层设备对基布进行PVC浆料涂覆后,通过检验、测试、打卷,制作出一卷卷泛着珍珠白色的气膜材料。

海宁市区九虎时代文化公园内的足球青训气膜馆,用的就是这些气膜材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叶峰灵透露了企业发展之道。

2010年,锦达膜材大胆进入气膜赛道,开发出一系列气膜新材料。传统的钢膜结构建筑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料,而气膜建筑无需任何梁柱。如今,无论是夏天用气膜建起的水上世界,还是网球、羽毛球、高尔夫等国内各类气膜体育场馆,背后都离不开锦达膜材的产品。

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气膜材料各项参数已经达到了全球先进水平,其在国内高端膜材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

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海宁经编企业的共识。从当地多家企业的创新角度看,又都专注细分领域,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海利得的涤纶安全气囊丝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5%,涤纶安全带丝全球市场占有率35%;明士达、华生科技立体经编空间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二;绿龙新材料的RO反渗透膜产品技术突破了国际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海宁,产业链协同效应明显,龙头企业在园区内均有相关配套企业,90%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在园区内存在配套合作关系,已形成了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高度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创新生态圈

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嘉兴以“特”制胜。立足县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基础,聚焦区域产业优势与未来方向,以产业链图谱为关键抓手,以强链、补链、延链为路径,引导资源要素高效集聚,推动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协同创新,构建“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生态。

目前,嘉兴已培育桐乡市玻璃纤维、嘉善县光电子器件、海盐县金属切削工具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南湖区功率半导体等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差异化定位,有效规避同质竞争,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县县有集群、个个有特色”。

在南湖区,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上游半导体原材料制造,中游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封测,下游终端研发生产应用的产业链生态;在秀洲区,形成了“电池片+光伏玻璃+配套产品+组件+储能+智能制造+回收”的光伏全产业链生态圈;在平湖市,数控机床产业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在桐乡市,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以“两化”改造为抓手迈出了向新攀高之路…… 

嘉兴力促产业集群错位发展,推动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集群,为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背后,得益于嘉兴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体系,出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在要素保障方面,以产业基金激活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南湖区组建总规模30亿元的“微电子产业基金+科创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功率半导体企业技术研发和项目招引;平湖市设立或参投浙嘉产装高端装备基金等16个机床产业基金,总规模超90亿元,推动机床产业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特色产业集群犹如“翅膀”,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发挥大效能

中小企业有韧劲,产业集群才有活力。

嘉兴市出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四个一百”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打通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路径,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材料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核心载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

“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来了,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才带着项目、技术“双向流动”到企业生产一线,实现科研成果精准“滴灌”与高效转化。秀洲区企业中润光学从南科大嘉兴研究院引入专业博士任科技副总,联合攻克无人机机体振动造成拍摄画面模糊问题,产生近2000万元效益。

嘉兴市搭建精准贯通的人才输送高速路,聚焦细分行业人才需求,重点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嘉职院、南湖学院等本土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开设专业“订单班”,强化“订单式”技能培训,精准培养本土实用人才;支持校企共建“产业顾问”和专家挂职机制,促进产学研融合,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撑。

前不久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的目标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嘉兴该如何发力?

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持续强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助力经济韧性更强、动能更足,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室教授孙俊成认为,要持续推动培优扶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壮大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以提升市场份额;还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针对性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并出台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政策,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